敏感性皮肤

疾病百科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皮肤的高反应状态。

敏感性皮肤考虑是季节交替、长期日光暴晒、使用刺激性清洁产品、局部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精神压力大、遗传、接受不恰当光电治疗等因素造成的。患者可出现皮肤灼热、紧绷感、刺痛、瘙痒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皮肤干燥、细小鳞屑等症状。

患者可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通过医生面诊,做乳酸刺激试验、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测试等明确诊断。

名称

敏感性皮肤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皮肤紧绷 刺痛 灼热 瘙痒 皮肤发红干燥 毛细血管扩张

相关疾病

痤疮 荨麻疹 银屑病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乳酸刺激试验 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测试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皮肤的高反应状态。

敏感性皮肤考虑是季节交替、长期日光暴晒、使用刺激性清洁产品、局部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精神压力大、遗传、接受不恰当光电治疗等因素造成的。患者可出现皮肤灼热、紧绷感、刺痛、瘙痒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皮肤干燥、细小鳞屑等症状。

患者可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通过医生面诊,做乳酸刺激试验、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测试等明确诊断。

症状

敏感性皮肤患者在受到精神、物理、化学等刺激后,可出现皮肤紧绷感、灼热感、刺痛、瘙痒等症状,一般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通常难以耐受普通的护肤品。

患者皮肤屏障受损,神经血管反应性增高,还可出现红斑、皮肤干燥、毛细血管扩张、皮温增高、细小鳞屑等症状。

患者应保持平和的情绪,使用温和的洗面奶以及护肤品,起到舒敏、修复的效果。日常生活中应做好防晒措施,不宜长期日光暴晒。

病因

敏感性皮肤考虑是精神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医源因素、其他皮肤病继发等造成的,具体如下:

1、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等因素,可释放神经降压肽,进而引起敏感性皮肤。

2、化学因素

空气污染、使用刺激性的清洁产品、滥用化妆品等因素,可破坏皮肤屏障,造成敏感性皮肤。

3、物理因素

长期紫外线照射、温度变化、季节交替等物理因素,也会引起皮肤高反应状态。

4、医源因素

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接受化学剥脱治疗、接受不恰当光电治疗等,可引起敏感性皮肤。

5、其他皮肤病继发

敏感性皮肤还可继发于部分皮肤病,比如激素依赖性皮炎、玫瑰痤疮等。

就医

当患者出现皮肤紧绷、刺痛、灼热、瘙痒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皮肤发红干燥、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长时间不缓解或者逐渐加重时,需要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做体格检查来进行初步的判断。其次,患者可以做乳酸刺激实验、角质层含水量检查、皮肤红斑指数、经表皮失水率等来辅助诊断。

如果确诊为敏感性皮肤,需要加强皮肤护理,选择医用的护肤品,并做好防晒措施,来修复皮肤屏障。

治疗

敏感性皮肤可以通过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来处理,具体如下:

1、一般治疗

患者应使用温和的洗面奶清洗皮肤,并涂抹温和的柔肤水、保湿乳舒敏、保湿,修复皮肤屏障。患者出门需要做好防晒措施,不宜日光暴晒。平时应清淡饮食,忌烟忌酒,不宜食用刺激性的食物。

2、物理治疗

对冷热刺激敏感的患者,可以接受冷喷治疗,以收缩毛细血管,缓解不适症状。患者还可以接受红光和黄光治疗,起到抗炎、降低敏感性的作用。

3、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可以酌情使用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抗组胺药物治疗。如果患者伴有焦虑症,可使用氟西汀、帕罗西汀、地西泮等药物治疗。

日常

敏感性皮肤患者日常需要注意加强皮肤护理、清淡饮食、积极调节不良情绪等事项,具体如下:

1、加强皮肤护理

患者需要加强皮肤护理,使用温和的洁面乳,涂抹舒敏、抗炎、修复的乳液,定期敷医用修复贴。患者出门还应涂抹防晒霜,不宜长时间接受紫外线照射。

2、清淡饮食

患者需要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忌烟忌酒,不宜食用辣椒、花椒、芥末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3、积极调节不良情绪

患者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调节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免机体释放过多的降压肽,进而加重病情。

预防

敏感性皮肤可以通过正确护肤、规范用药、加强情绪管理等方式预防,具体如下:

1、正确护肤

平时应选择使用温和的洗面奶,去除面部多余的油脂,并涂抹柔肤水、保湿乳等,保持肌肤水油平衡。建议避免在紫外线过强的时间段出门,出门时应涂抹防晒霜,避免长期日光暴晒。

2、规范用药

研究表明,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敏感性皮肤。因此患者需要遵医嘱用药,不宜擅自增加药物剂量。

3、加强情绪管理

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压抑、焦虑等。

诊断

敏感性皮肤可以通过体格检查、乳酸刺激试验、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测试等方式诊断,具体如下:

1、体格检查

医生可通过触诊,明确皮温有无升高的情况,观察患者皮肤表面有无发红、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进行初步的判断。

2、乳酸刺激试验

通过将10%的乳酸溶液涂抹在鼻唇沟以及一侧的面颊,并在第2.5分钟以及5分钟时询问受试者的自觉症状,明确诊断。

3、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测试

包括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失水率、皮肤红斑指数等能够辅助诊断,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