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

疾病百科

慢性心衰一般指慢性心力衰竭,是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慢性心力衰竭考虑是心肌细胞减少或者损害、容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前负荷不足、舒张功能障碍等因素所致。电解质紊乱、妊娠、分娩、感染、情绪过度激动、重体力劳动等因素,可诱发此病。左心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中心型紫绀等症状。右心衰竭可出现上腹胀满、食欲不振、水肿、周围型紫绀等症状。

患者可以到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通过做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明确诊断。

名称

慢性心衰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多发人群

高血压患者 心脏瓣膜病患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劳累性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 食欲下降 上腹胀满 上腹部疼痛 恶心 呕吐 水肿

相关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律失常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心电图 核素心室造影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活检

相关手术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移植术

医保

概述

慢性心衰一般指慢性心力衰竭,是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慢性心力衰竭考虑是心肌细胞减少或者损害、容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前负荷不足、舒张功能障碍等因素所致。电解质紊乱、妊娠、分娩、感染、情绪过度激动、重体力劳动等因素,可诱发此病。左心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中心型紫绀等症状。右心衰竭可出现上腹胀满、食欲不振、水肿、周围型紫绀等症状。

患者可以到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通过做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明确诊断。

症状

慢性心衰一般指慢性心力衰竭,症状与其类型有关,比如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具体如下:

1、左心衰竭

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表现为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劳累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患者还可出现咳白色痰、咳粉红泡沫痰、中心型紫绀等症状。

2、右心衰竭

患者可出现食欲下降、上腹胀满、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水肿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伴随周围型紫绀、胸水、腹水等症状。

3、全心衰竭

患者可同时出现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症状。但是当右心衰竭后,肺循环淤血的症状会有所减轻。

病因

慢性心衰一般指慢性心力衰竭,考虑与心肌细胞减少或者损害、舒张功能障碍、高动力循环状态、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前负荷不足、严重心律失常等因素有关,具体如下:

1、心肌细胞减少或者损害

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纤维化、心肌中毒性改变、心肌代谢异常等因素,可导致心肌细胞减少或者发生损害,进而引起慢性心力衰竭。

2、舒张功能障碍

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因素,可引起舒张功能障碍,从而造成慢性心力衰竭。

3、高动力循环状态

严重慢性贫血、体内缺乏维生素B、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因素,可导致高动力循环状态。当基础心脏病引起心脏损害时,容易造成慢性心力衰竭。

4、压力负荷过重

比如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肺栓塞等因素,可导致血液排出受阻,从而引起后负荷过重,进而造成慢性心力衰竭。

5、容量负荷过重

容量负荷过重也可造成慢性心力衰竭。常见病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窦瘤破裂等。

6、前负荷不足

二尖瓣狭窄、限制型心肌病等因素,可导致前负荷不足。患者左心室得不到有效充盈,心排出量减少,进而造成慢性心力衰竭。

7、严重心律失常

持续性心率过速或者是心率过缓,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慢性心力衰竭。

就医

慢性心衰一般指慢性心力衰竭。当出现运动耐量减低、疲乏、无力、上腹部饱胀、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淡漠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另外,如果存在心力衰竭危险因素或者有发生心力衰竭的基础心脏病,比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应及时就医。

医生可通过病史以及体格检查进行初步判断。其次,患者应进一步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进行确诊。

治疗

慢性心衰即慢性心力衰竭,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来处理,具体如下: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吃低脂、低钠、高蛋白的食物,忌烟忌酒。对于失代偿期患者,应注意休息,适度进行被动运动,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如果患者伴有睡眠呼吸障碍,可以给予氧疗,预防低氧血症。

2、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水钠潴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尿剂,比如呋塞米、氢氯噻嗪、托拉塞米等进行治疗。患者还应使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及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等来治疗。如果伴有明确动脉粥样硬化,还应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等。

3、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可以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以改善预后。对于终末期慢性心力衰竭,可以行心脏移植术,达到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日常

慢性心衰一般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日常需要注意多休息、健康饮食、加强情绪管理、定期复查等事项,具体如下:

1、多休息

患者应多休息,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取高枕位或者半卧位,以减轻心脏负担。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适度进行中低等强度的运动,比如慢走、太极、瑜伽等。

2、健康饮食

患者应少食多餐,不宜暴饮暴食,选择吃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食物,比如芹菜、生菜、山药、苹果、柚子等,保持排便通畅。如果患者容量负荷过重,应限制钠摄入量。

3、加强情绪管理

患者需要保持平和的情绪,不宜过度激动、愤怒、紧张等,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

4、定期复查

患者还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进展,观察呼吸困难、发绀、水肿等症状有无改善,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

慢性心衰一般指慢性心力衰竭,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平和心态、积极治疗基础病等方式来预防,具体如下:

1、改善生活习惯

平时需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不宜过度熬夜。同时应均衡营养,选择吃低脂、低盐、低糖的食物,可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加速新陈代谢,控制好体重,并且能够增强免疫力,提高心肺功能。

2、保持平和心态

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多与他人沟通交流,不宜情绪过度激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肌缺血。

3、积极治疗基础病

高血压、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不及时干预治疗,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因此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降低患慢性心力衰竭的风险。

诊断

慢性心衰一般指慢性心力衰竭,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心电图、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活检等来诊断,具体如下:

1、体格检查

医生可通过对受检者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有无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部压痛、下肢水肿、腹水、胸水、紫绀等症状,进行初步的判断。

2、心电图

此检查可提供既往广泛心肌损害、左室肥厚、心律失常信息,有助于诊断疾病,判断病情。

3、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核素心室造影可以明确左室容量、室壁运动、左心室射血分数。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以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有助于鉴别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

4、冠状动脉造影

此检查适用于心绞痛、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可明确冠状动脉血管数目、走行、有无畸形,评估左心功能,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病变的程度。

5、心肌活检

通过取心内膜心肌组织,做病理检查,可诊断有无心肌炎症性或者浸润性病变,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并评估预后。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