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即为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受损导致面肌瘫痪的一种神经缺损症状。
面神经麻痹根据损伤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中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是卒中、肿瘤、颅内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病灶对侧的下部面肌瘫痪;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则是感染、外伤等引起,通常表现为病灶同侧的上部及下部面肌瘫痪。
大部分面神经麻痹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以恢复,但少部分患者会出现面肌痉挛、面肌无力等并发症。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面瘫即为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受损导致面肌瘫痪的一种神经缺损症状。
面神经麻痹根据损伤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中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是卒中、肿瘤、颅内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病灶对侧的下部面肌瘫痪;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则是感染、外伤等引起,通常表现为病灶同侧的上部及下部面肌瘫痪。
大部分面神经麻痹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以恢复,但少部分患者会出现面肌痉挛、面肌无力等并发症。
症状
面瘫一般指面神经麻痹,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状存在差异。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以病灶对侧下部面肌麻痹为主,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说话漏风、面部随意动作消失等,严重者可能伴有单侧肢体瘫痪、感觉异常等情况。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病侧上部及下部面肌麻痹为主,表现为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讲话漏风、流涎、皱眉困难等,闭眼时可见眼球向外翻动,严重者可能会伴有耳部疼痛、味觉减退等情况。
病因
面瘫通常指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的病因通常包括外伤、感染、卒中、肿瘤等。
1.外伤
患者发生颧骨骨折、面部外伤时,损伤面部神经也有可能引起面神经麻痹。
2.感染
患者受真菌、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形成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等疾病后较易引起面神经麻痹。
3.卒中
患者发生脑梗死、脑出血后都可能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形成面神经麻痹。
4.肿瘤
患者患有脑干肿瘤、面神经鞘瘤、听神经瘤等疾病时可能会压迫神经并引起面神经麻痹。
就医
面瘫一般指面神经麻痹,就医流程分为观察症状、询问病史、完善检查等。
1.观察症状
患者出现单侧闭眼、皱眉无力、嘴角歪斜、示齿困难、面部表情丧失、流涎等症状时可以到神经内科就诊。
2.询问病史
医师通常会询问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脑部肿瘤等、是否曾发生颅脑损伤。
3.完善检查
患者就医后通常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项目,医师根据检查结果可以诊断疾病。
治疗
面瘫通常指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遵医嘱选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神经营养剂等药物改善病情。
2.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适症状。
3.手术治疗
继发于脑卒中的面神经麻痹患者可能需进行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部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需要进行面神经减压术。
日常
面瘫即为面神经麻痹,日常护理方法包括家庭护理、生活管理、病情监测等。
1.家庭护理
家属需要协助患者了解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发展过程,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引导患者积极配合医师诊治。
2.生活管理
患者平时需要定期温敷眼睑部位,同时可以按摩患侧面部并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存在闭眼不全情况的患者可以通过佩戴眼镜、眼罩等减少光线刺激。
3.病情监测
患者需要注意观察面肌麻痹情况,如果麻痹范围扩大,则应及时复查。
预防
面瘫通常指面神经麻痹,预防方面包括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方式、治疗原发病等。
1.调整饮食
平时需要减少食用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可以多食用蔬菜水果,避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引起面神经麻痹。
2.改善生活方式
平时需要戒烟、戒酒,适当增加运动量,严格控制体重,防止诱发面神经麻痹。
3.治疗原发病
已经确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坚持治疗,防止损害神经系统引起面神经麻痹。
诊断
面瘫即为面神经麻痹,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诊断。
1.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单侧闭眼、皱眉无力、嘴角歪斜、示齿困难、面部表情丧失、流涎等症状时通常提示有患面神经麻痹的可能性,医师据此可以进行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通常以头颅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为主,发现患者脑部存在肿瘤、出血点或发生骨折也可以诊断面神经麻痹并确认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