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

疾病百科

慢性肝炎是病程持续六个月以上的肝脏坏死和炎症。

慢性肝炎考虑是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长期服用肝毒性药物、酗酒等因素引起的。对于轻度慢性肝炎,一般无明显症状。中重度慢性肝炎可出现食欲下降、恶心、腹胀、乏力、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患者可以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通过体格检查、肝功能检查、超声检查等明确诊断。

名称

慢性肝炎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多发人群

感染肝炎病毒者 长期饮酒者 服用肝毒性药物者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食欲下降 腹胀 恶心 呕吐 乏力倦怠 黄疸

相关疾病

胃癌 胃炎 便秘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 肝生化检查 病原体检测 影像学检查

医保

概述

慢性肝炎是病程持续六个月以上的肝脏坏死和炎症。

慢性肝炎考虑是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长期服用肝毒性药物、酗酒等因素引起的。对于轻度慢性肝炎,一般无明显症状。中重度慢性肝炎可出现食欲下降、恶心、腹胀、乏力、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患者可以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通过体格检查、肝功能检查、超声检查等明确诊断。

症状

轻症慢性肝炎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中重度慢性肝炎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皮肤异常表现、神经系统症状等,具体如下:

1、消化系统症状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器官,具有分泌和排泄胆汁的作用。慢性肝炎患者胆汁分泌、排泄异常,可出现食欲下降、厌食油腻、恶心、腹痛等症状。

2、皮肤异常表现

患者胆汁淤积,血清胆红素升高,可引起黄疸,表现为皮肤黄染、巩膜黄染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蜘蛛痣、肝掌、皮肤瘙痒等症状。

3、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倦怠、精神萎靡等症状。重症患者甚至可出现嗜睡、昏迷的现象。

病因

慢性肝炎的病因与其类型有关,比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性肝炎等,具体如下:

1、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考虑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等。乙型肝炎患者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2、慢性丙型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考虑是丙肝病毒感染,导致机体免疫活化,杀伤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使肝脏炎症、坏死造成的。

3、药物性肝炎

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或者间接产生肝毒性,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肝脏炎症。

4、酒精性肝炎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中毒性肝损伤,进而造成酒精性肝炎。

5、自身免疫性肝炎

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出现针对肝细胞的免疫攻击,从而导致肝脏炎症。

6、脂肪性肝炎

超重、肥胖、高脂血症等因素,可导致过量脂质沉积在肝脏内,进而引起肝脏损伤,造成慢性肝炎。

就医

当出现食欲下降、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倦怠、黄疸等症状时,需要警惕慢性肝炎,应及时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医生可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初步判断。如果曾接触肝炎患者、有长期饮酒史、近期服用肝毒性药物,并且叩诊肝区时发现肝大,有压痛,考虑慢性肝炎的可能性比较大,需要进一步做血常规、尿常规、肝生化检查、肝脏超声检查等,明确诊断。

如果确诊为慢性肝炎,应停用肝毒性药物,禁忌饮酒,积极干预治疗,促进病情恢复。

治疗

慢性肝炎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来处理,具体如下: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不宜重体力劳动或者剧烈运动,保持清淡饮食,选择吃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禁忌饮酒,不宜食用过多肥肉、炸鸡皮等油腻的食物,避免服用肝毒性药物,以免影响病情恢复。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肝抗炎药,比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制剂、护肝片、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控制肝脏炎症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对于病毒性肝炎,还应使用干扰素、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片等抗病毒药物治疗。

3、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发生肝衰竭,可以通过肝移植手术治疗。

日常

慢性肝炎患者日常需要注意健康饮食、规范用药、适度运动、定期复查等事项,具体如下:

1、健康饮食

患者需要清淡规律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避免饮酒以及含酒精的饮料,不宜食用过多高脂油腻的食物,比如炸鸡皮、猪脑花、肥肠、肥肉等,以免增加肝脏负担。

2、规范用药

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宜擅自增减药物剂量,禁忌服用肝毒性药物。

3、适度运动

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应坚持进行中低等强度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骑行等,加速新陈代谢,控制好体重。

4、定期复查

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进展,评估治疗效果。

预防

慢性肝炎可以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非病毒性肝炎。其中,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以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式来预防,具体如下:

1、管理传染源

对于甲型病毒感染、戊型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需要对急性期患者进行隔离,以降低传播风险。

2、切断传播途径

平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加强水源、粪便管理,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易感人群,应接种甲肝疫苗、乙肝疫苗等,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慢性非病毒性肝炎可以通过健康饮食、合理用药、适度运动等方式来预防,具体如下:

1、健康饮食

日常生活中需要清淡饮食,选择吃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禁忌饮酒,不宜暴饮暴食。

2、合理用药

平时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擅自滥用药物,以免部分药物存在肝毒性,长期服用可引起肝细胞损害。

3、适度运动

日常生活中应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比如慢跑、骑行、瑜伽等,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预防脂肪性肝炎。

诊断

慢性肝炎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生化检查、病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来诊断,具体如下:

1、体格检查

医生可对受检者进行体格检查,如果触诊时发现轻度脾大,肝区有触痛感,叩诊时发现肝大,考虑慢性肝炎的可能性较大。

2、血常规

慢性肝炎做血常规可见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白细胞升高、红细胞减低、血红蛋白减低等。

3、尿常规

如果受检者出现黄疸的现象,还应做尿常规,明确黄疸的原因。肝细胞受损者可见尿胆原、尿胆红素阳性。

4、肝生化检查

慢性肝炎做肝生化检查,可见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Y-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

5、病原体检测

比如乙型肝炎病毒DNA、丙型肝炎病毒DNA等,能够辅助诊断,并评估治疗效果。

6、影像学检查

受检者可以做B型超声检查,观察有无肝脏肿胀、脂肪浸润等表现,排除肝内占位。患者还可通过磁共振检查、CT检查、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等,帮助诊断疾病。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