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

疾病百科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于坐骨神经在臀部受到卡压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梨状肌是髋关节外旋肌群中最上的一组肌肉,坐骨神经大部分需要经过梨状肌下缘出盆骨,然后走行于大腿后方,如果梨状肌受损,肌肉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导致梨状肌间隙或梨状肌上下孔变窄,压迫走行在其间的神经、血管,从而引起患侧臀部疼痛以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在下肢神经慢性损伤中最多见,有时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区不适等症状。治疗方面多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名称

梨状肌综合征

就诊科室

骨科

发病部位

下肢

多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患侧臀部疼痛 痛性跛行 行走困难 小腿外侧麻木 会阴区不适 小腿以下皮肤感觉异常

相关疾病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折

相关检查

触诊 梨状肌紧张试验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 影像学检查 肌电图检查

相关手术

外科手术

医保

概述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于坐骨神经在臀部受到卡压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梨状肌是髋关节外旋肌群中最上的一组肌肉,坐骨神经大部分需要经过梨状肌下缘出盆骨,然后走行于大腿后方,如果梨状肌受损,肌肉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导致梨状肌间隙或梨状肌上下孔变窄,压迫走行在其间的神经、血管,从而引起患侧臀部疼痛以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在下肢神经慢性损伤中最多见,有时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区不适等症状。治疗方面多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症状

梨状肌综合征可引起患侧臀部疼痛、痛性跛行、行走困难、小腿外侧麻木、会阴区不适、小腿以下皮肤感觉异常等症状。

梨状肌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痛,症状较轻时表现为患侧臀部疼痛,疼痛可沿着臀部经大腿后方向小腿和足部放射,从而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加剧,由于疼痛剧烈患者会出现疼痛性跛行,严重时甚至不能行走。疼痛的同时,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区不适、小腿以下皮肤感觉异常等症状。若触摸梨状肌解剖部位,可触及到梭形、腊肠状的块状物。

病因

梨状肌综合征通常是由于臀部外伤、注射药物、髋臼骨折移位等因素引起的。

1、臀部外伤

臀部外伤是引起梨状肌综合征最常见的因素,比如臀部扭伤、跨越导致的间接扭转力损伤、肩扛重物下蹲、负重行走、过度运动、受凉等,均可能会引起梨状肌损伤,导致梨状肌充血水肿或痉挛,反复损伤导致梨状肌肥厚,从而压迫坐骨神经,引发梨状肌综合征。

2、注射药物

如果臀部注射过药物,导致梨状肌受到化学因素和损伤因素的刺激,产生痉挛,也可引起梨状肌综合征。

3、髋臼骨折

如果发生髋臼骨折,如果骨折较为严重,骨折断端发生明显移位,导致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受压,也可引起梨状肌综合征。

就医

一旦出现疑似梨状肌综合征的相关症状,比如反复出现臀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于坐骨神经在臀部受到卡压所致,而梨状肌是髋关节外旋肌群中最上面的一组肌肉,坐骨神经大部分需要经过梨状肌下缘出盆骨,然后走行于大腿后方,支配大腿后侧及膝盖以下区域的运动和感觉,所以当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区域受到卡压后,可出现患侧臀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要高度警惕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通过查体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来明确诊断。

治疗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手法治疗和物理治疗,手法治疗包括按摩揉推法、弹拨点拨法、按压法等,有助于改善症状,但需要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物理治疗包括热疗、冷疗、超声波冲击等,对缓解症状亦有帮助。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以非甾体类药物为主,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等,这类药物具有一定消炎、止痛的效果,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如果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症状得不到明显改善,可遵医嘱使用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比如曲马多、对乙酰氨基酚等。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时,还可以考虑局部或痛点注入局麻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或者使用类固醇药物,如曲安奈德、地塞米松等,能够有效减轻局部无菌性炎症、解除痉挛,缓解疼痛。

3、手术治疗

如果经非手术治疗效果无效,可进行手术探查术,检查肌肉有无变异、有无疤痕粘连等情况的同时,解除神经压迫。

日常

梨状肌综合征日常注意事项包括合理饮食、注意防寒保暖、适度运动、纠正不良姿势等。

1、合理饮食

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食用全谷物和含钙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相关不适症状。

2、注意防寒保暖

气温下降时,应注意局部的防寒保暖,夏季少吹空调,或远离空调出风口。

3、适度运动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运动,用科学的方法加强锻炼。

4、纠正不良姿势

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的坐姿及站姿,包括挺胸、直背、维持正确的弧度,避免做增加髋部肌肉负担的动作,让身体处于舒服状态;若因职业因素需要久坐,可在椅子上加用腰靠,支撑腰部等,并且坐一段时间后需要适当活动下身体。

预防

梨状肌综合征预防措施一般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度锻炼、避免反复做旋转身体和弯腰动作等。

想要预防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生,平时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避免久坐,在进行高危活动时应穿戴好防护工具,避免出现外伤。日常生活中,根据自身情况适度锻炼,尤其是长期久坐的人群,可以适当做些小飞燕等运动,能够锻炼腰背肌的运动,但运动不要过于剧烈,避免做反复旋转身体和弯腰的动作。同时,运动前也需要做好热身工作,加强身体平衡感训练,避免发生运动意外。

诊断

梨状肌综合征诊断方式包括触诊、梨状肌紧张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影像学检查、肌电图检查等。

1、触诊

如果患有梨状肌综合征,通过触诊可发现患侧臀部压痛明显,尤以梨状肌走行区为甚,可伴有肌肉萎缩,并且触摸梨状肌解剖部位,可触及到梭形、腊肠状的块状物。

2、梨状肌紧张试验

梨状肌紧张试验是检查梨状肌综合征常用检查方式,分为主动试验和被动试验两种,若主动试验检查结果为阳性,被动试验引发坐骨神经痛,可考虑为梨状肌综合征。

3、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

若患有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平躺双腿伸直,并一直被动抬高患肢,若抬高在60°以内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当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患侧踝关节,再次诱发产生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等,主要用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如与局部畸形、骶髂关节及髋关节病变等相鉴别。

5、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检查可用于梨状肌综合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后者的梨状肌近侧肌肉即有异常表现,而前者仅有梨状肌及其远侧肌肉出现异常表现。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