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是由于坐骨神经在臀部受到卡压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梨状肌是髋关节外旋肌群中最上的一组肌肉,坐骨神经大部分需要经过梨状肌下缘出盆骨,然后走行于大腿后方,如果梨状肌受损,肌肉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导致梨状肌间隙或梨状肌上下孔变窄,压迫走行在其间的神经、血管,从而引起患侧臀部疼痛以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在下肢神经慢性损伤中最多见,有时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区不适等症状。治疗方面多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于坐骨神经在臀部受到卡压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梨状肌是髋关节外旋肌群中最上的一组肌肉,坐骨神经大部分需要经过梨状肌下缘出盆骨,然后走行于大腿后方,如果梨状肌受损,肌肉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导致梨状肌间隙或梨状肌上下孔变窄,压迫走行在其间的神经、血管,从而引起患侧臀部疼痛以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在下肢神经慢性损伤中最多见,有时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区不适等症状。治疗方面多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症状
梨状肌综合征可引起患侧臀部疼痛、痛性跛行、行走困难、小腿外侧麻木、会阴区不适、小腿以下皮肤感觉异常等症状。
梨状肌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痛,症状较轻时表现为患侧臀部疼痛,疼痛可沿着臀部经大腿后方向小腿和足部放射,从而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加剧,由于疼痛剧烈患者会出现疼痛性跛行,严重时甚至不能行走。疼痛的同时,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区不适、小腿以下皮肤感觉异常等症状。若触摸梨状肌解剖部位,可触及到梭形、腊肠状的块状物。
病因
梨状肌综合征通常是由于臀部外伤、注射药物、髋臼骨折移位等因素引起的。
1、臀部外伤
臀部外伤是引起梨状肌综合征最常见的因素,比如臀部扭伤、跨越导致的间接扭转力损伤、肩扛重物下蹲、负重行走、过度运动、受凉等,均可能会引起梨状肌损伤,导致梨状肌充血水肿或痉挛,反复损伤导致梨状肌肥厚,从而压迫坐骨神经,引发梨状肌综合征。
2、注射药物
如果臀部注射过药物,导致梨状肌受到化学因素和损伤因素的刺激,产生痉挛,也可引起梨状肌综合征。
3、髋臼骨折
如果发生髋臼骨折,如果骨折较为严重,骨折断端发生明显移位,导致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受压,也可引起梨状肌综合征。
就医
一旦出现疑似梨状肌综合征的相关症状,比如反复出现臀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于坐骨神经在臀部受到卡压所致,而梨状肌是髋关节外旋肌群中最上面的一组肌肉,坐骨神经大部分需要经过梨状肌下缘出盆骨,然后走行于大腿后方,支配大腿后侧及膝盖以下区域的运动和感觉,所以当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区域受到卡压后,可出现患侧臀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要高度警惕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通过查体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来明确诊断。
治疗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手法治疗和物理治疗,手法治疗包括按摩揉推法、弹拨点拨法、按压法等,有助于改善症状,但需要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物理治疗包括热疗、冷疗、超声波冲击等,对缓解症状亦有帮助。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以非甾体类药物为主,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等,这类药物具有一定消炎、止痛的效果,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如果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症状得不到明显改善,可遵医嘱使用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比如曲马多、对乙酰氨基酚等。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时,还可以考虑局部或痛点注入局麻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或者使用类固醇药物,如曲安奈德、地塞米松等,能够有效减轻局部无菌性炎症、解除痉挛,缓解疼痛。
3、手术治疗
如果经非手术治疗效果无效,可进行手术探查术,检查肌肉有无变异、有无疤痕粘连等情况的同时,解除神经压迫。
日常
梨状肌综合征日常注意事项包括合理饮食、注意防寒保暖、适度运动、纠正不良姿势等。
1、合理饮食
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食用全谷物和含钙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相关不适症状。
2、注意防寒保暖
气温下降时,应注意局部的防寒保暖,夏季少吹空调,或远离空调出风口。
3、适度运动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运动,用科学的方法加强锻炼。
4、纠正不良姿势
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的坐姿及站姿,包括挺胸、直背、维持正确的弧度,避免做增加髋部肌肉负担的动作,让身体处于舒服状态;若因职业因素需要久坐,可在椅子上加用腰靠,支撑腰部等,并且坐一段时间后需要适当活动下身体。
预防
梨状肌综合征预防措施一般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度锻炼、避免反复做旋转身体和弯腰动作等。
想要预防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生,平时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避免久坐,在进行高危活动时应穿戴好防护工具,避免出现外伤。日常生活中,根据自身情况适度锻炼,尤其是长期久坐的人群,可以适当做些小飞燕等运动,能够锻炼腰背肌的运动,但运动不要过于剧烈,避免做反复旋转身体和弯腰的动作。同时,运动前也需要做好热身工作,加强身体平衡感训练,避免发生运动意外。
诊断
梨状肌综合征诊断方式包括触诊、梨状肌紧张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影像学检查、肌电图检查等。
1、触诊
如果患有梨状肌综合征,通过触诊可发现患侧臀部压痛明显,尤以梨状肌走行区为甚,可伴有肌肉萎缩,并且触摸梨状肌解剖部位,可触及到梭形、腊肠状的块状物。
2、梨状肌紧张试验
梨状肌紧张试验是检查梨状肌综合征常用检查方式,分为主动试验和被动试验两种,若主动试验检查结果为阳性,被动试验引发坐骨神经痛,可考虑为梨状肌综合征。
3、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
若患有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平躺双腿伸直,并一直被动抬高患肢,若抬高在60°以内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当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患侧踝关节,再次诱发产生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等,主要用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如与局部畸形、骶髂关节及髋关节病变等相鉴别。
5、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检查可用于梨状肌综合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后者的梨状肌近侧肌肉即有异常表现,而前者仅有梨状肌及其远侧肌肉出现异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