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接触的部位甚至接触部位以外的皮肤发生了炎症反应。
发生接触性皮炎后,病变部位皮肤会出现瘙痒、灼痛以及皮肤红肿、丘疱疹甚至溃疡、坏死等皮肤损害。通常急性接触性皮炎去除致敏物质后经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是局部反复受到刺激,会转化为亚急性或慢性接触性皮炎。
建议患者日常积极面对,规范遵医嘱用药治疗有助于疾病的缓解及痊愈。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接触的部位甚至接触部位以外的皮肤发生了炎症反应。
发生接触性皮炎后,病变部位皮肤会出现瘙痒、灼痛以及皮肤红肿、丘疱疹甚至溃疡、坏死等皮肤损害。通常急性接触性皮炎去除致敏物质后经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是局部反复受到刺激,会转化为亚急性或慢性接触性皮炎。
建议患者日常积极面对,规范遵医嘱用药治疗有助于疾病的缓解及痊愈。
症状
接触性皮炎的类型不同,症状也会有所差异,如急性接触性皮炎、亚急性接触性皮炎、慢性接触性皮炎、特殊类型的接触性皮炎等。
1、急性接触性皮炎
典型皮损为边界清楚的红斑,皮损形态与接触物有关,且多局限在接触部位,少数会蔓延或累及周边部位,其上有丘疹和丘疱疹,严重时红肿明显,可出现水疱和大疱。水疱破溃后会有糜烂、结痂。
2、亚急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的刺激物刺激性较弱、浓度较低时,皮损只会有轻度红斑、丘疹,渗出减少,会有结痂、脱屑等症状。
3、慢性接触性皮炎
主要以皮肤苔藓化及鳞屑表现为主。
4、特殊类型的接触性皮炎
尿布性皮炎多累及婴儿会阴部,皮损以大片潮红、丘疹、斑丘疹为主;漆性皮炎多累及暴露部位,以潮红、水肿、丘疹、水疱等症状为主;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主要以上眼睑、面部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
病因
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包括接触原发性刺激物和变应性致敏物。
1、原发性刺激物
刺激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或毒性,会直接对接触部位皮肤产生损害。原发性刺激物又分两种,一种是刺激性很强的,如酸类、碱类,会在接触后短时间内发病;另一种刺激性较弱,接触后较长时间才会发病,如肥皂、有机溶剂等。
2、变应性致敏物
主要包括植物性、动物性、化学性三种。植物性致敏物如植物的茎、叶、花果实以及其产物等;动物性致敏物常见昆虫毒毛,如毛虫、水母、蜂类、松毛虫等。化学性致敏物如金属及其制品、化妆品、杀虫剂以及各种化工原料等。
就医
患者在接触某些物质后皮肤出现红斑、瘙痒、水疱、灼痛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皮肤科。
其次,如果在接触某些物品后出现呼吸急促,虽然意识尚清晰,但是伴有烦躁、焦虑、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需要立即就医。另外,若是在接触部分化学制剂后接触部位皮肤短时间内出现红疹、水疱、红肿等症状,且随着时间推移,症状明显加重者应立即就医。
确诊是接触性皮炎后要及时将皮肤及黏膜表面的物质清除,避免用热水烫洗,以免加重损伤。
治疗
接触性皮炎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明确致病原因,立即清除附着在皮肤、黏膜表面的外源性物质。
2、药物治疗
轻度红肿、丘疹、水疱没有渗液的患者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急性期皮炎有明显渗液的患者则可以选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患者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抗组胺药,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有感染时可以局部使用莫匹罗星、夫西地酸、呋喃西林等药物涂抹治疗。
日常
接触性皮炎的日常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作息、加强患处皮肤护理等。
1、调整饮食结构
避免食用高盐、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水肿、瘙痒等症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增加饮水量。
2、保持良好作息
避免劳累、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3、加强患处皮肤护理
避免经常搔抓皮肤,宜穿着穿棉制品,衣服要柔软、宽松,以免衣物摩擦刺激皮肤。皮肤瘙痒期间避免使用热水、肥皂擦洗皮肤,忌用烫水洗浴。沐浴后可以用皮肤保湿剂涂抹,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预防
减少皮肤暴露、选择合适的化妆品、注重皮肤清洁等措施可以预防接触性皮炎。
1、减少皮肤暴露
长期在高浓度刺激物或是过敏物环境下工作时需要做好职业防护,通过佩戴手套、穿戴防护服等方式减少皮肤与致敏物的接触。
2、选择合适的化妆品
选择成分天然的化妆品,易过敏者可先进行皮肤测试再使用。
3、注重皮肤清洁
婴幼儿需要勤换尿布,每日用温水清洗臀部后保持局部干燥。面部有湿疹、痤疮等病变时避免使用化学品清洁,只用温水清洗即可,洁面后需要外擦皮肤保湿剂,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诊断
通过体格检查、斑贴试验、激发试验等途径可以诊断接触性皮炎。
1、体格检查
通过医生观察患者皮损范围、边界、形态、大小、颜色等方面配合触诊,了解局部皮肤是否存在触痛、灼热等症状,辅助诊断接触性皮炎。
2、斑贴试验
不确定病因是可以将多种可疑致敏原敷贴在患者背部两侧或前臂内侧,做好记号后48小时后取下观察反应,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致病原因。
3、激发试验
通过模拟自然发病条件,用小剂量的致敏原引起一次较轻的变态反应发作,进行病因分析、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