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症是由于花粉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可见于任意人群,在春季、夏季发病率较高。
花粉症的出现与机体接触、吸入花粉有关,且会受饮食、空气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鼻痒、流涕、打喷嚏、咳嗽、眼痒等症状,皮肤上可出现丘疹、风团、红斑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中耳炎、鼻窦炎、口腔变态反应综合征等并发症,及时治疗后通常可出现好转,但后期再次接触花粉时可出现复发。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花粉症是由于花粉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可见于任意人群,在春季、夏季发病率较高。
花粉症的出现与机体接触、吸入花粉有关,且会受饮食、空气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鼻痒、流涕、打喷嚏、咳嗽、眼痒等症状,皮肤上可出现丘疹、风团、红斑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中耳炎、鼻窦炎、口腔变态反应综合征等并发症,及时治疗后通常可出现好转,但后期再次接触花粉时可出现复发。
症状
花粉症通常会出现上呼吸道过敏症状、下呼吸道过敏症状、结膜过敏症状、皮肤过敏表现等。
1、上呼吸道过敏症状
鼻腔、咽喉等部位接触花粉,出现超敏反应,局部黏膜出现充血、水肿,引起鼻塞、咽痒等症状,且分泌物增多,引起打喷嚏、流涕、刺激性咳嗽等症状。
2、下呼吸道过敏症状
若花粉进入下呼吸道,可影响肺功能,出现气喘、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3、结膜过敏症状
结膜接触花粉后可出现炎症反应,引起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表现,且眼睑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
4、皮肤过敏表现
暴露于花粉环境中的皮肤可出现风团、丘疹、红斑等症状,部分严重者皮肤可出现浸润肥厚,伴有色素沉着。
病因
花粉症的基本病因是机体暴露于花粉环境,空气污染、饮食习惯等因素可诱发花粉症。
一、基本病因
机体暴露在花粉环境中,可接触、吸入花粉,刺激体内免疫系统出现超敏反应,导致发病。
二、诱发因素
1、空气污染
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可导致体内免疫球蛋白E抗体增多,在接触变应原后出现花粉症的可能性较大。
2、饮食习惯
若日常摄入大量热量、蛋白质,导致自身免疫系统增强,会产生多余抗体,导致机体对花粉敏感,易出现花粉症。
就医
花粉症的就医指征有过敏体质者既往接触花粉、脱离环境后症状未改善、过敏症状持续加重等。
1、过敏体质者既往接触花粉
若为过敏体质,既往存在花粉接触史,患病可能较大,需积极就医。
2、脱离环境后症状未改善
若脱离花粉环境后,鼻塞、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仍持续存在,未出现好转,需要就医诊治。
3、过敏症状持续加重
确诊花粉症者,气喘、胸闷等症状持续加重,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等现象,应立即就医急救。
治疗
花粉症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等方式改善自身不适。
1、一般治疗
立即脱离花粉环境,使用空气净化装置过滤家中空气,外出时佩戴口罩、墨镜,避免接触花粉。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马来酸氯苯那敏等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可缓解瘙痒、打喷嚏等症状。鼻塞明显者可使用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盐酸麻黄碱滴鼻液等药物减轻鼻黏膜充血,改善通气。
3、其他治疗
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减轻黏膜水肿,且可清除过敏原。通过特异性免疫疗法提高机体对过敏原的耐受程度,可减轻后期发病症状。
日常
花粉症日常需注意饮食、合理运动、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1、饮食
日常饮食可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避免进食芒果、海鲜等易诱发过敏的食物,清淡饮食。
2、合理运动
日常可适当健身,增强体质,避免高强度运动,春夏季节尽量选择在室内运动。
3、避免接触过敏原
家中避免栽种鲜花,定期过滤室内空气,避免过度通风,以防花粉进入。外出时可佩戴墨镜、口罩等,阻断与花粉的接触途径,不慎接触花粉后可立即使用清水冲洗,减轻过敏反应。
预防
花粉症可通过减少外出、加强自身防护、保持室内清洁等方式进行预防。
1、减少外出
在春季、夏季等花粉症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外出活动,可减少与花粉的接触,降低发病可能。
2、加强自身防护
外出时避免皮肤裸露,佩戴口罩、护目镜等,阻断花粉的传播,回家后及时更换外衣,以防接触残留在衣物表面的花粉。
3、保持室内清洁
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过滤室内空气,避免频繁开窗,家中不可种植相关植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诊断
花粉症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等帮助诊断。
1、体格检查
视诊发现鼻黏膜充血、苍白,且伴有水样分泌物,皮肤上出现风团、红斑、丘疹等,患病可能性较大。
2、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检查,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辅助诊断。
3、免疫学检查
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皮内试验等,若结果为阳性,可明确诊断,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帮助排查致敏的花粉,便于后期的治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