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疾病百科

黄疸是一种体征,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的。

黄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属于多种疾病的特征。其根据病因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以及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体液黄染的症状。其中胆汁淤积性黄疸可伴随皮肤瘙痒、粪便呈白陶土色的现象。


患者可以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通过做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经皮肝穿胆管造影等明确诊断。

名称

黄疸

就诊科室

中医肝病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新生儿 病毒性肝炎患者 肝硬化患者

治疗方法

光照治疗 换血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皮肤黄染 肝掌 蜘蛛痣 腹水

相关疾病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败血症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 磁共振胆管造影

相关手术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肝移植

医保

概述

黄疸是一种体征,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的。

黄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属于多种疾病的特征。其根据病因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以及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体液黄染的症状。其中胆汁淤积性黄疸可伴随皮肤瘙痒、粪便呈白陶土色的现象。

患者可以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通过做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经皮肝穿胆管造影等明确诊断。

症状

黄疸根据病因,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不同类型的黄疸,症状有所区别,具体如下:

1、溶血性黄疸

患者可出现皮肤黄染的现象,一般呈柠檬色。如果是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的,还可出现肝脾肿大、全身水肿的现象。

2、胆汁淤积性黄疸

患者皮肤一般呈黄绿色、暗黄色、绿褐色,还可伴随尿色加深、皮肤瘙痒、白陶土色粪便等症状。

3、肝细胞性黄疸

患者皮肤多呈金黄色或者浅黄色。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还可出现食欲不振、倦怠、肝区疼痛、肝掌、蜘蛛痣等症状。

病因

黄疸的病因与黄疸的类型有关,比如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具体如下:

1、肝细胞性黄疸

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败血症等因素,导致肝细胞广泛损害,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

2、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蚕豆病、海洋性贫血等疾病,可导致溶血,进而引起溶血性黄疸。

3、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此病是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排泄等有缺陷造成的,临床较为少见。

4、胆汁淤积性黄疸

比如药物性胆汁淤积、寄生虫病、肝内泥沙样结石等因素,可导致胆汁淤积,胆红素代谢障碍,进而引起黄疸。

就医

当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现象时,需要及时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另外,如果是新生儿、婴儿出现黄疸,可以到新生儿科或者儿科就诊。如果自身存在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可以到感染科就医。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腹水、杵状指、腹部静脉曲张等情况。接着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腹部超声、经皮肝穿胆管造影等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治疗

黄疸可以通过急性期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来处理,具体如下:

1、急性期治疗

如果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需要及时接受光照治疗,必要时给予换血治疗,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果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造成的,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造成感染性休克。

2、药物治疗

对于肝细胞性黄疸,在出现肝功能损伤的情况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前列地尔等药物,增强肝脏血供,促进肝细胞膜再生,有利于病情恢复。

3、手术治疗

如果是肝硬化导致的,终末期患者可以行肝移植手术来治疗。如果是胆总管结石引起的,可以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等来处理。

日常

黄疸患者日常需要注意健康饮食、坚持锻炼、定期监测病情等事项,具体如下:

1、健康饮食

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还应规律饮食,不宜暴饮暴食,忌烟忌酒,不宜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患者应清淡低脂饮食,可以多吃南瓜、莲藕、菠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2、坚持锻炼

患者应坚持进行中低等强度的运动,能够加速新陈代谢,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调节免疫功能。

3、定期监测病情

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进展。如若皮肤、尿液黄染进一步加重或者出现新发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预防

黄疸可以通过健康饮食、接种疫苗、定期体检等方式来预防,具体如下:

1、健康饮食

建议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宜食生肉、喝生水,养成一日三餐、按时吃饭的习惯,选择吃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忌烟忌酒,有利于预防胆道蛔虫、胆道感染、酒精性肝病等引起的黄疸。

2、接种疫苗

建议一般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能够预防乙肝造成的黄疸。

3、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对预防黄疸有重要意义。当发现肝细胞损害、胆汁淤积等情况时,及时干预治疗,可以预防或者控制黄疸。

诊断

黄疸可以通过做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来诊断,具体如下:

1、体格检查

黄疸可出现皮肤、黏膜、尿液黄染的现象。医生做体格检查,如果见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等症状,可初步判断为肝细胞性疾病造成。

2、实验室检查

患者可以抽血检查,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如果患者超出正常值,而肉眼无症状,提示隐性黄疸。如果患者胆红素超过34μmol/L,伴有黄疸症状,则为显性黄疸。另外,患者还可以通过肝功能检查、甲胎蛋白等,有利于判断黄疸的原因。

3、影像学检查

比如做腹部超声检查,可以鉴别胆汁淤积的情况。如果怀疑胆管结石、胰腺肿瘤引起的黄疸,可以行磁共振胆管造影检查。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