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胰岛素血症是一种内分泌疾病,是指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过高。
高胰岛素血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肿瘤、遗传因素、肥胖、拮抗激素增多等。典型症状包括低血糖、黑棘皮症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眼花、关节疼痛、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症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若不积极治疗,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一般可通过血糖测定、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影像学检查、遗传性检查等方法,诊断出此疾病。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高胰岛素血症是一种内分泌疾病,是指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过高。
高胰岛素血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肿瘤、遗传因素、肥胖、拮抗激素增多等。典型症状包括低血糖、黑棘皮症等,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眼花、关节疼痛、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症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若不积极治疗,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一般可通过血糖测定、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影像学检查、遗传性检查等方法,诊断出此疾病。
症状
高胰岛素血症症状包括低血糖、黑棘皮症、其他症状等,分析如下:
1、低血糖
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较高,而胰岛素具有降糖的作用,当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其降糖效果会增加,从而引起低血糖,患者会出现乏力、出汗、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2、黑棘皮症
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上升,会导致皮肤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发生异常增生,使得细胞过度角化,同时出现黑色素沉着的情况,从而引起黑棘皮症。
3、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视物模糊、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
病因
高胰岛素血症与遗传因素、肿瘤、拮抗激素增多等原因有关,分析如下:
1、遗传因素
由于遗传因素导致胰岛素结构出现异常、胰岛素受体基因发生突变、机体存在胰岛素抗体等,造成胰岛素抵抗,会引起高胰岛素血症。
2、肿瘤
若胰腺处存在胰岛β细胞瘤,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易诱发高胰岛素血症。
3、拮抗激素增多
若患者本身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上升,易引起高胰岛素血症。
就医
高胰岛素血症的就医指征包括出现相关症状、存在原发疾病、既往病史等,分析如下:
1、出现相关症状
若患者出现心慌、出汗、感觉异常、手抖、视物模糊、头晕、关节疼痛等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2、存在原发疾病
若患者本身患有胰岛β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等疾病,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昏睡、精神运动异常等情况,需积极就诊。
3、既往病史
若患者既往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近期出现血压升高、癫痫、行为改变等情况,需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
治疗
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化疗等方式治疗,分析如下:
1、药物治疗
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盐酸吡格列酮片、马来酸罗格列酮片等药物治疗;存在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可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胰高血糖素、磺脲类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
若患者存在胰岛β细胞瘤,可通过单纯肿瘤摘除术、远端胰腺切除术等方式治疗。
3、放化疗
对于恶性胰岛素瘤患者可通过放射疗法治疗,或者进行化疗,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注射用盐酸博来霉素等。
日常
高胰岛素血症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注意运动、做好病情监测等,分析如下:
1、注意饮食
患者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偏食、挑食,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食物,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2、注意运动
患者应长期坚持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打太极、骑自行车等,将自身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
3、做好病情监测
患者应做好病情监测,若头晕眼花、出冷汗、心慌、手抖等异常症状加重,需及时到医院内分泌科复查。
预防
可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方式预防高胰岛素血症,分析如下:
1、调整饮食
健康人群应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要均衡饮食,保证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其次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
2、适当运动
健康者需适当进行慢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等运动,每天的运动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以上,有助于控制体重,避免超重。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若患者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需及时服用丙硫氧嘧啶片、甲巯咪唑片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诊断
高胰岛素血症的诊断方法包括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分析如下:
1、症状
若患者出现手抖、心慌、感觉异常、焦虑、出汗、黑棘皮症、不明原因的视物模糊、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可高度怀疑是高胰岛素血症。
2、实验室检查
患者到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就诊,做血糖测定、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胰岛素激素释放指数、饥饿试验、遗传学检测等,可诊断出高胰岛素血症。
3、影像学检查
若怀疑患者存在胰岛β细胞瘤,可进一步做腹部超声、CT、核磁共振等检查,进行定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