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旺是中医理念,是指肝脏火热邪气旺盛引起的征象。
肝火旺一般与饮食、情志或是其他脏腑热邪传至肝经有关。患者会有头晕、面红、口苦、胸胁部胀满疼痛、情绪急躁易怒等症状。由于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火旺还会引起视物模糊、眼睛分泌增多等现象。肝火干扰同属中焦的脾胃还会导致脾胃失和。治疗以疏肝泻火、清泻肝火的药物调理为主。
患者日常饮食以保证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肝火旺是中医理念,是指肝脏火热邪气旺盛引起的征象。
肝火旺一般与饮食、情志或是其他脏腑热邪传至肝经有关。患者会有头晕、面红、口苦、胸胁部胀满疼痛、情绪急躁易怒等症状。由于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火旺还会引起视物模糊、眼睛分泌增多等现象。肝火干扰同属中焦的脾胃还会导致脾胃失和。治疗以疏肝泻火、清泻肝火的药物调理为主。
患者日常饮食以保证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症状
肝火旺的症状主要有头晕、面红、口苦等。
其次,患者会有头胀、头痛、失眠、舌边尖红、苔黄、口干喜冷饮、尿黄便秘等热证表现。因为肝主疏泄,情志失调会导致肝火上升,患者还会有烦躁易怒现象。另外,因为中医有“肝主目”的说法,肝火旺盛时通常还会伴有眼部症状,如眼红、眼睛干涩酸胀、眼睛分泌物增多、视物模糊等。
由于肝火影响广泛,若没有及时控制,还会灼伤肺胃,引起咳血。
病因
肝火旺的病因包括情志因素、饮食因素、其他脏腑热邪传至肝经等。
1、情志因素
肝主疏泄,情志抑郁会导致肝疏泻功能受损,肝气久郁化为肝火。其次,暴怒的情绪会导致肝气上行太过,也会形成肝火。
2、饮食因素
平素饮食经常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以及大量饮酒会在体内生湿生热,进而郁化为肝火。
3、其他脏腑热邪传至肝经
传统医学中有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经络是互相关联的,当其他脏腑遭受热邪侵袭后会循经传至肝经,引起肝火旺。
就医
患者发现近期自己有无故情绪暴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状时,怀疑肝火旺可能性较高,可以就诊中医科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诊断。
其次,发现自己出现口干、口苦、舌苔黄腻、大便干结、小便发黄等症状且通过饮食调理效果不佳时,也要及时就医。另外,眼睛干涩、视物模糊伴有口气加重、精神萎靡、疲乏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调理。
日常应避免进食辛辣、油炸、生冷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以消化为主。
治疗
肝火旺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等。
1、一般治疗
保持心态平和,学会自我调节。保证生活有规律,避免熬夜。饮食宜清淡,以素食为主,可以适当饮用菊花茶、金银花茶、绿豆汤等饮品清泻肝火。
2、药物治疗
在医生辨证后,患者可以服用黛蛤散、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等方剂调理。
3、其他治疗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取肝俞、膻中、期门、阴陵泉等穴位,通过针灸方式刺激达到疏通经络、疏肝理气的作用。
日常
肝火旺要注意饮食禁忌、做好心理护理以及病情监测等。
1、饮食禁忌
日常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减少肥厚油腻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肝火旺症状。
2、做好心理护理
患者需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与人发生争执,情志不畅时可以通过旅行、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消除负面情绪。必要时可以通过正规的心理咨询调节情绪。
3、做好病情监测
治疗期间要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以及是原有症状是否加重,若有新的症状出现要及时就医复查。
预防
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适当运动等措施可以预防肝火旺。
1、保持心情舒畅
日常应培养乐观、开朗、宽容、放松的心态,积极的参加社交活动,避免情志刺激,可以降低肝气郁滞的现象。
2、饮食有节
保证饮食饮食定量,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进食油炸食物、蛋糕、糖果、麻辣烫、葱、姜、蒜等高热量、辛辣食物,避免吸烟及饮酒。
3、适当运动
适当参加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可以加快身体新陈代谢,还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有助于养肝。
诊断
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可以诊断是否为肝火旺。
1、体格检查
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检查,结合患者病史可以对病症有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完善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测、肝生化检查等项目可以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感染、甲状腺功能异常、肝炎等。
3、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CT、MRI等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通常肝火旺没有影像学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