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湿热

疾病百科

肝胆湿热是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的病变。

肝胆湿热的发病原因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有关,主要表现为胁肋胀痛、寒热口苦、皮肤巩膜发黄、舌苔黄腻等。如果不及时给予处理,会因为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影响中焦脾胃,从而兼挟肝胃不和,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临床以利湿清热,清肝利胆等药物治疗为主。

患者日常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起居有节。

名称

肝胆湿热

就诊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

发病部位

肝脏 胆囊

多发人群

外感湿热者 饮食不节者 脾胃虚弱者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腹胀 食欲不振 厌恶油腻 皮肤巩膜黄染 尿液颜色发黄

相关疾病

咳嗽 头晕 不孕不育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 大便常规 血生化检查 B超检查 胆囊造影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肝胆湿热是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的病变。

肝胆湿热的发病原因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有关,主要表现为胁肋胀痛、寒热口苦、皮肤巩膜发黄、舌苔黄腻等。如果不及时给予处理,会因为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影响中焦脾胃,从而兼挟肝胃不和,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临床以利湿清热,清肝利胆等药物治疗为主。

患者日常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起居有节。

症状

肝胆湿热的症状有消化功能异常、黄疸、湿热症状等。

1、消化功能异常

因为湿热内阻,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患者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厌恶油腻等症状。

2、黄疸

由于胆汁分泌及排泄受阻,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发黄等症状,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症状。

3、湿热症状

男性患者会有阴囊湿疹、睾丸潮湿、睾丸肿胀坠痛等表现,女性患者则以外阴瘙痒、带下症状为主,还会伴有小腹胀满,小便点滴而下或闭塞不通等症状。

病因

肝胆湿热的病因常见于外感湿热、饮食不洁、脾胃虚弱等。

1、外感湿热

长期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或是素体阳虚者,湿邪由表入里后,日久化热,蕴结于肝胆会引起肝胆湿热。

2、饮食不洁

长期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容易生湿助热,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调,湿热内生。

3、脾胃虚弱

先天不足或是病后没有注意调理会导致脾虚水湿内生,波及肝胆,从而引起肝胆湿热。

就医

若近期经常有明显的口苦、腹胀胁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可以就诊中医科。

其次,若女性发现自己近期有外阴瘙痒、带下色黄、尿频、尿急以及胃脘胀满等症状时,也要及时就医。男性若是出现阴囊潮湿、睾丸肿胀坠痛伴有目黄、身黄、小便黄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中医科,医生会通过号脉辨证的方式诊断疾病。

确诊的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有节,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症状明显好转后可以适当参加舒缓的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治疗

肝胆湿热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建议日常饮食以素食为主,避免吃辛辣、肥厚油腻的食物,增加清热利湿食物的摄入,如西瓜、番茄、芹菜、荸荠、赤小豆等。

2、药物治疗

在医生辨证后可以服用龙胆泻肝丸、茵栀黄颗粒、苦黄颗粒等中成药或是使用生地黄、当归、车前子、泽泻等中药调理。

3、中医治疗

取日月、阴陵泉、内庭等穴位采用泻法针刺或是推拿心俞、膈俞穴,有调理的作用。

日常

肝胆湿热患者日常需要注意情绪调理、保证合理饮食、适当参加锻炼、做好病情监测等。

1、注意情绪调理

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中,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可以使肝气条达,有利于疾病康复。

2、保证合理饮食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可以适当增加新鲜的水果、蔬菜的摄入,减少肥厚油腻、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饮酒。

3、适当参加锻炼

身体好转后可以适当参加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舒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

4、做好病情监测

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胁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有变化。小便颜色、皮肤瘙痒程度是否加重,若有明显异常,应及时就医。

预防

保证生活起居有节、保持情志调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措施可以预防肝胆湿热。

1、保证生活起居有节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熬夜、劳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2、保持情志调畅

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避免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有助于肝脏疏泄。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清淡饮食,避免饮酒,减少葱、姜、蒜、肥肉、油炸食品、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食物的摄入有助于调理脾胃,避免脾虚引起水湿停滞。

诊断

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可以诊断是否是肝胆湿热。

1、体格检查

望诊可以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闻诊可以根据患者的声音判断语调的高低,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问诊通过采集病史对患者有进一步了解。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肝胆湿热一般为脉弦数。

2、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以及血生化检查等,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红细胞破坏、胆管阻塞等情况。

3、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了解肝脏的大小,肝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排除其他引起黄疸的情况。胆囊造影可以显示是否存在胆道梗阻,能与梗阻性黄疸相鉴别。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