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寒指的是子宫寒冷,是中医上一种常见的症候名称。
宫寒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而外来寒邪侵袭身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患者可出现小腹冷痛、手足发凉、腰酸腰凉、水样白带、月经失调等症状。患者可以到医院中医科就诊,通过中医师望闻问切,来明确诊断。
如果确诊为宫寒,需要注意保暖,可以服用温补脾肾的中成药,比如艾附暖宫丸、桂枝茯苓丸、金匮肾气丸等进行调理。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宫寒指的是子宫寒冷,是中医上一种常见的症候名称。
宫寒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而外来寒邪侵袭身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患者可出现小腹冷痛、手足发凉、腰酸腰凉、水样白带、月经失调等症状。患者可以到医院中医科就诊,通过中医师望闻问切,来明确诊断。
如果确诊为宫寒,需要注意保暖,可以服用温补脾肾的中成药,比如艾附暖宫丸、桂枝茯苓丸、金匮肾气丸等进行调理。
症状
宫寒患者可出现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的症状。患者还可表现为腰酸腰凉、畏寒怕冷、手足发凉、性欲淡漠、大便稀溏等。
如果患者处于经期,还可出现月经量少、月经推迟、痛经、月经色暗有血块、经期腹泻、经期浮肿等症状。如果患者处于哺乳期,还可出现产后腹痛、恶露淋漓不尽等症状。
患者需要注意小腹保暖,不宜受风寒刺激,可以到医院中医科就诊,通过医生望闻问切来进行确诊。
病因
宫寒考虑是体内阳气不足、外来寒邪侵袭等因素所致,具体如下:
1、体内阳气不足
素体阳虚、房事过度、久病伤肾等因素,导致温煦功能减弱,子宫失去肾阳温煦,从而引起宫寒。患者脾肾阳虚,无法运化体内水湿之气,可导致内寒积聚,进而导致宫寒。
2、外来寒邪侵袭
比如食用过多生冷寒凉的食物、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场所、贪凉涉水等,可受到外来寒邪侵袭,导致寒邪凝聚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进而造成宫寒。
就医
患者出现月经量少、月经推迟、月经色暗、月经有血块、痛经、小腹冷痛等症状,怀疑宫寒时,可以到中医科就诊。
医生会通过中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方式进行辩证。医生望诊时可见形体略胖、舌质黯淡、面色晄白。医生问诊时,患者可自述小腹冷痛、手足发凉、月经不调、大便稀溏等。医生脉诊时可见脉象沉细而弱或沉涩。
如果确诊为宫寒,需要注意保暖,坚持运动,可以通过温水泡脚、艾灸、中医推拿等方式进行调理。
治疗
宫寒可以通过艾灸、中药治疗、日常生活管理等来处理,具体如下:
1、艾灸
患者可以艾灸足三里穴、气海穴、关元穴、命门穴等,温煦子宫,缓解症状。
2、中药治疗
对于子宫虚寒的患者,可以服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艾附暖宫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对于实寒的患者,可以使用桂枝茯苓丸、温经汤等进行调理。
3、日常生活管理
患者需要注意保暖,坚持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每日用温水泡脚,刺激足底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日常
宫寒患者日常需要注意保暖、调整饮食结构、坚持运动等,具体如下:
1、注意保暖
患者需要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增减衣物,不宜穿露脐装、超短裙等。患者还应避免直吹空调,不宜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可以多晒太阳,有利于生发阳气。
2、调整饮食结构
患者应选择吃温性的食物,比如大枣、龙眼等,可以每天喝姜茶,有利于调理身体。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比如冰淇淋、冰镇西瓜、河蟹等,以免加重病情。
3、坚持运动
患者可以坚持进行有氧运动,比如慢跑、骑自行车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温化寒湿之气。
预防
宫寒可以通过健康饮食、合理衣着、加强锻炼、每日温水泡脚等措施预防,具体如下:
1、健康饮食
平时应选择吃温性、平性的食物,不宜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比如苦瓜、西瓜、冰淇淋等,以免加重病情。
2、合理衣着
天气寒凉时穿着露脐装、短裤等,可受寒邪侵袭,引起宫寒。因此需要合理衣着,根据气温增减衣服。
3、加强锻炼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因此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
4、每日温水泡脚
足底存在脾、肾的反射区。每日用温水泡脚能够刺激足底穴位,有温经通络之效,从而预防宫寒。
诊断
宫寒可以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来诊断,具体如下:
1、望诊
医生望诊时,可见患者面色晄白或青白、舌苔发白、舌质黯淡。子宫寒冷,则无法运化水湿之气,因此望诊时可见形体略胖。
2、闻诊
医生闻诊时,可发现月经色黯淡无异味、白带清稀无味。
3、问诊
医生可通过询问患者的饮食嗜好、生活环境、衣着喜好等,帮助判断病症。医生还可询问患者有无月经不调、恶露不尽、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等症状进行辩证。
4、切诊
医生脉诊时,可发现脉象沉细而弱或沉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