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

疾病百科

佝偻病是指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儿童常见代谢性疾病。

当患儿体内的维生素D缺乏时可以引起钙、磷代谢失常,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从而使骨骼发生病变,常见的病因有维生素D摄入不足、缺乏足够的光照等。患儿常见的症状有盗汗、烦躁、夜间睡眠不稳、易惊醒、颅骨软化、方颅、鸡胸、X型腿、O型腿等。

患有佝偻病需要立即补充维生素D,并注意合理喂养,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增加光照时间。

名称

佝偻病

就诊科室

骨科

发病部位

骨骼

多发人群

两岁以内的婴幼儿 早产儿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烦躁 多汗 夜间睡不安稳 易醒 颅骨软化 方颅 鸡胸

相关疾病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折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相关手术

外科手术矫正畸形

医保

概述

佝偻病是指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儿童常见代谢性疾病。

当患儿体内的维生素D缺乏时可以引起钙、磷代谢失常,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从而使骨骼发生病变,常见的病因有维生素D摄入不足、缺乏足够的光照等。患儿常见的症状有盗汗、烦躁、夜间睡眠不稳、易惊醒、颅骨软化、方颅、鸡胸、X型腿、O型腿等。

患有佝偻病需要立即补充维生素D,并注意合理喂养,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增加光照时间。

症状

佝偻病按照疾病进展分为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各个时期的具体症状如下:

1、初期

患儿一般会出现易激惹、多汗、摇头、夜间睡眠不稳、哭闹不止等现象,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

2、活动期

6个月以内的患儿一般会出现颅骨软化现象,6个月以后患儿会出现方颅、肋骨部位串珠样凸起、手腕、足踝部圆形环状隆起等症状。1岁左右的患儿会出现胸骨鸡胸样畸形、O型腿或者X型腿等症状。部分重症患儿还会合并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力低下、肌无力、智力发育迟缓等现象。

3、恢复期

在经过积极治疗后,患者骨骼畸形的现象有所改善,骨骼X线检查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钙化带致密增厚,提示疾病正在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如果在婴幼儿期出现严重佝偻病,经过治疗后骨骼改变不再加重,但可能会遗留O型腿、X型腿、鸡胸等骨骼畸形现象,轻重程度不一。

病因

佝偻病的病因分为基本病因和诱发因素,具体如下:

1、基本病因

佝偻病的出现主要是维生素D摄入不足、光照时间不够导致的。维生素D摄入不足可以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使骨骼发生畸形病变。缺乏充足的光照时间会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引起佝偻病。

2、诱发因素

早产儿、双胞胎出生时体内的维生素D储备少,随着身体生长发育对维生素D的需求大大增加,如果没有及时补充就可能诱发佝偻病。如果患有肝炎综合征、肾炎等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转化,导致佝偻病。妊娠期间孕妇没有补充充足的维生素D也容易使胎儿出生后发生佝偻病。

就医

佝偻病的就医流程主要包括观察自身症状、选择科室、医生问诊、完善检查等。

1、观察自身症状

家长如果观察发现孩子存在多汗、夜惊、喂养困难、烦躁、哭闹不止、颅骨软化等现象,需要高度警惕是佝偻病,应该及时就医。

2、选择科室

怀疑佝偻病一般选择综合医院的儿科、骨科等,如果就诊的是专门的儿童医院,一般会有小儿内分泌科,可以针对佝偻病进行诊治。

3、医生问诊

挂号后去对应的诊室就诊,家长向医生主诉患儿的症状,医生询问家长孩子的出生史、喂养情况、外出活动情况等,对疾病做出初步判断,并开具检查单。

4、完善检查

根据检查单去检验科进行血清25-(OH)D3水平检查、血清钙、血磷、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检查、骨骼X线片等,能够做出最终诊断。

治疗

佝偻病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家长需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每日孩子能够摄入足够的奶量,根据孩子的月龄及时添加辅食,一般在4-6月左右可以给予辅食。每日坚持户外活动,时间不低于一小时,但是要避免阳光暴晒。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遵医嘱给孩子口服维生素D制剂补充维生素D,比如维生素D软胶囊、维生素AD滴剂、鱼肝油软胶囊等。

3、手术治疗

如果患儿已经出现十分严重的O型腿、X型腿等骨骼畸形,可以考虑通过外科手术矫正畸形。

日常

佝偻病日常护理方法包括饮食、运动、病情监测等方面。

1、饮食

家长需要掌握科学喂养的方法,根据孩子的发育以及消化情况给予充足的奶量,并根据月龄及时添加辅食,有助于改善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症状。

2、运动

家长需要每天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增加光照的时间,有助于促进维生素D合成和钙质的吸收,改善佝偻病症状。

3、病情监测

在遵医嘱服药期间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比如哭闹、夜惊、多汗、手足抽搐等现象是否得到好转,并遵医嘱定期去医院复诊,监测血中25-(OH)D3的水平,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维生素D的剂量。

预防

佝偻病可以根据不同时期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常见的有胎儿期、婴幼儿期。

1、胎儿期

孕妇在妊娠的后3个月容易有维生素D不足的情况,所以可以遵医嘱适量补充。在整个孕期需要注意适当进行户外活动,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D、钙、磷的食物,比如深海鱼、虾、蛋黄、动物肝脏等。

2、婴幼儿期

孩子出生后应尽早遵医嘱口服维生素D,严格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给孩子补充。每天带孩子进行一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保证孩子能够获得足够的光照。如果是早产儿、双胞胎、出生低体重儿等,则需要在出生后按照医嘱立即进行维生素D的预防性补充。

诊断

佝偻病可以从症状、病史、检查等方面进行诊断。

1、症状

如果孩子存在多汗、夜间睡眠不稳、易激惹、喂养困难、手足抽搐、颅骨软化、X型腿、O型腿等症状,则可能是存在佝偻病。

2、病史

如果孕期营养不良、户外活动时间过少;孩子出生后不及时补充维生素D、不进行户外活动;本身存在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双胞胎等情况,则发生佝偻病的可能性很大。

3、检查

对患儿进行血液检查,如果血清25-(OH)D3水平低于30nmol/L,则提示维生素D缺乏,在30-50nmol/L之间,提示维生素D不足。如果血钙、血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增高,则提示可能存在佝偻病。进行骨骼X线片检查如果发现干骺端出现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不整呈云絮状、骨骺软骨加宽等现象,可以作为佝偻病的诊断依据。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