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反应主要是指在海拔2700米以上,空气干燥、温度下降、紫外线照射,身体无法适应海拔高度造成气压差、氧含量下降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高原反应好发于呼吸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器质性心脏病等疾病的人群。患者患病期间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厌食、恶心、胸闷、气短、口唇发绀、手足麻木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则会导致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并发症。高原反应的发生与机体对缺氧适应能力不足有关。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高原反应主要是指在海拔2700米以上,空气干燥、温度下降、紫外线照射,身体无法适应海拔高度造成气压差、氧含量下降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高原反应好发于呼吸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器质性心脏病等疾病的人群。患者患病期间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厌食、恶心、胸闷、气短、口唇发绀、手足麻木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则会导致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并发症。高原反应的发生与机体对缺氧适应能力不足有关。
症状
高原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症状与病情急缓有关,具体如下:
1.急性
进入高原后6-24小时患者可出现急性高原反应,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口唇发绀等症状;神经系统损伤时,还会出现情绪高涨、语无伦次、肢体不协调等症状。
2.慢性
急性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即为慢性高原反应,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疼、头晕、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手足麻木、水肿、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心律失常、短暂性晕厥。
病因
高原反应主要是由于机体无法适应缺氧环境而引起的,海拔、湿度等因素可诱发高原反应。
一、基本病因
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可造成肺泡内氧分压下降,影响血液载体、肺泡气体交换以及氧合血红蛋白在各组织器官中的释放速度,导致机体缺氧,引起高原反应。
二、诱发因素
1、海拔
研究表明,海拔高度提升1000m,空气中的氧含量可减少10%,海拔越高,本病的发病率越高。
2、湿度
由于温室效应,海拔的高度与空气中的湿度成反比,处于高海拔地区时,易导致机体脱水,诱发该疾病。
就医
高原反应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疾病迁延不愈、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出现头痛、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时,应该多休息,尽早就医,以便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吸氧治疗。
2.疾病迁延不愈
高原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导致患者气短、记忆力衰退时,需要立刻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
3.引起并发症
本病造成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时,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治疗,促使肺组织和脑组织功能恢复正常。
治疗
高原反应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出现疾病相关症状时,应该停止攀登,多休息,出现胸闷、气喘症状时,进行吸氧治疗,帮助改善机体缺氧。
2.药物治疗
患者剧烈头痛时,可以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等药物,促进液体排出,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失眠时,应该遵医嘱使用艾司唑仑片、马来酸咪达唑仑片等药物,改善失眠的症状。
3.物理治疗
病情加重时,需要进行高压氧舱治疗,有助于改善机体缺氧的状态,提高储氧能力,缓解不适。
日常
高原反应日常应注意防寒保暖、保证充分的休息、情绪护理等。
1.防寒保暖
患者平时应该关注温度的变化,根据天气增减衣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影响疾病康复。
2.保证充分的休息
日常生活中需要保证充分的休息,禁止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促进体力恢复,缓解不适症状。
3.情绪护理
面对疾病,患者易出现恐慌、过分担忧等不良情绪,家属应进行情绪疏导,使其保持心情愉悦,积极乐观。
预防
预防高原反应的方法有避免刻意加强锻炼、调整作息时间、做好防晒措施等。
1.避免刻意加强锻炼
进入高原前半个月应该停止体育锻炼,以免增大耗氧量,加重心脏负担,诱发高原反应。
2.调整作息时间
调整作息习惯,坚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体力充足,预防高原反应。
3.做好防晒措施
在高原地区应穿着深色的长衫、佩戴遮阳镜、戴宽檐帽,出门前半小时需要涂抹高防晒指数的防晒霜,防止本病发生。
诊断
高原反应的诊断方法有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等。
1.临床表现
进入高原地区后,患者头痛、头晕、呕吐、失眠、食欲下降、心慌、心悸、气短、胸闷、呼吸困难、颜面水肿等临床表现时,应警惕高原反应的发生。
2.血液检查
急性病患者可出现轻度白细胞增多的表现;慢性者则会出现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的情况。
3.心电图检查
根据心电图的波形,可以明确是否患有高原心脏病。
4.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能够辅助诊断患者是否患者高原肺水肿、高原心脏病等疾病。
5.动脉血气分析
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的结果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呼吸衰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