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损是指各种因素导致正常的骨质缺失。
骨缺损可以发生在全身多处骨骼,按照病因可以分为先天性骨缺损和后天性骨缺损。先天性骨缺损主要是遗传、感染等因素造成的。后天性骨缺损主要是创伤导致直接骨丢失。患者会有骨缺损部位疼痛、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合并感染时会有局部发红、肿胀等表现。治疗以对症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
患者术后需要注意保护患肢,避免过度负重。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骨缺损是指各种因素导致正常的骨质缺失。
骨缺损可以发生在全身多处骨骼,按照病因可以分为先天性骨缺损和后天性骨缺损。先天性骨缺损主要是遗传、感染等因素造成的。后天性骨缺损主要是创伤导致直接骨丢失。患者会有骨缺损部位疼痛、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合并感染时会有局部发红、肿胀等表现。治疗以对症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
患者术后需要注意保护患肢,避免过度负重。
症状
骨缺损的症状有疼痛、功能障碍、畸形、感染症状等。
1、疼痛
患者主要表现为骨缺损部位的疼痛。由于骨缺损边缘的骨质压迫周围神经所致。其次,合并骨折的患者,骨折断端在移位或负重时也会出现疼痛的症状。
2、功能障碍
由于骨质缺损,骨骼负重及传导功能受到影响,会出现肢体异常活动、功能受限等表现。
3、畸形
骨折断端愈合不良会导致骨的成角、缩短与旋转畸形。
4、感染症状
部分患者会合并感染,出现局部红肿、皮温升高、疼痛、皮肤破溃、流脓等症状,还会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病因
根据骨缺损的病因可以分为先天性骨缺损和后天性骨缺损,不同类型原因有所差别。
1、先天性骨缺损
先天性骨缺损可能与遗传有关,常在出生后被发现,可能是胚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疾病、宫内异常压力、药物、放射线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如先天性胫骨骨不连。
2、后天性骨缺损
可见于外伤,如严重交通事故造成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导致骨块丢失。急慢性损伤后,骨骼缺血性坏死或是创伤后手术清创也会导致骨丢失。部分患者会合并较为严重的感染,为控制感染不得已进行彻底清创也会造成骨缺损。骨肿瘤患者切除病灶也可导致骨缺损。
就医
既往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三个月没有进一步愈合,或是经过保守及手术治疗后仍存在患肢功能受限情况时,警惕有骨不连、骨缺损的可能,需要及时就医复查。
其次,出现严重交通事故、意外等情况的患者,有明显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时,存在骨缺损的可能,需要立即就医,推荐通过专业救护人员进行转运,以免进一步加重伤情。
确诊是骨缺损后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修复,术后避免患肢过早负重。
治疗
骨缺损治疗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平衡膳食,饮食中增加维生素、蛋白质的摄入,避免吸烟、饮酒。恢复期间避免负重或保护性负重,不要过度运动,做好防护措施,以免受到撞击或摔倒。
2、药物治疗
对骨缺损伴感染者,需要给予抗生素类药物控制感染,如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青霉素钠等。
3、手术治疗
肢体骨缺损长度小于1cm时,可以进行肢体缩短术治疗,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骨缺损患者还可通过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等方式修复缺损骨质。
日常
骨缺损的患者日常需要加强营养支持、注意休息及运动、做好家庭护理等。
1、加强营养支持
饮食上需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还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猕猴桃、西梅、苹果、橙子、西兰花等,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2、注意休息及运动
病情恢复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患处制动,避免剧烈活动而加重病情。
3、做好家庭护理
对于卧床的患者,家属可帮助患者按摩肢体、翻身,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静脉血栓,可以通过支具、助行器械活动的患者需要做好防护,以免发生跌倒。
预防
注意日常防护、妊娠期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措施可以降低骨缺损的发生率。
1、注意日常防护
日常注意遵守交通安全,从事高危工作的人群需要做好个人防护,以免出现意外。
2、妊娠期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怀孕期间女性避免长时间接触放射线、化学制剂、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免导致胚胎发育畸形。
3、积极治疗原发病
骨不连的患者避免手术去除骨质,积极配合治疗,消除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诊断
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诊断骨缺损。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病变部位是否存在畸形,患肢活动是否受限,还要评估患者神志、呼吸、心率、血压等一般情况是否平稳。
2、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血液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明确骨缺损的部位及范围。CT检查可以显示病变程度,三维CT还能显示骨缺损的立体形态。MRI检查则可以显示软组织的情况,判断局部是否出现感染病灶及化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