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虚

疾病百科

肺气虚也称肺气不足,是肺气虚损不能推动和调节呼吸导致肺脏输布水液、散布卫气等防御作用发生减退的一种病理变化。

大多数肺气虚的人群会有气喘、咳嗽无力、声音低怯、面色淡白、肢体倦怠、自汗、畏风等症状,与年老体弱、积劳内伤、久病咳喘等因素有关。该病起病缓慢但是病程较长,积极治疗时一般预后良好。

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情绪愉快、平和;注意跟随季节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名称

肺气虚

就诊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年老体弱者 久病咳喘者

治疗方法

中药调理 中医外治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咳喘无力 呼吸微弱 痰液清稀 面色淡白 神疲体倦 舌淡苔白 脉弱无力

相关疾病

咳嗽 头晕 不孕不育

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概述

肺气虚也称肺气不足,是肺气虚损不能推动和调节呼吸导致肺脏输布水液、散布卫气等防御作用发生减退的一种病理变化。

大多数肺气虚的人群会有气喘、咳嗽无力、声音低怯、面色淡白、肢体倦怠、自汗、畏风等症状,与年老体弱、积劳内伤、久病咳喘等因素有关。该病起病缓慢但是病程较长,积极治疗时一般预后良好。

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情绪愉快、平和;注意跟随季节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症状

肺气虚患者会有咳喘无力,呼吸微弱、虚怯、声低,且痰液清稀,伴有面色淡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弱无力等症状。因为肺脏防御功能减弱,卫外功能不固时患者会容易感染外邪引起感冒,伴有畏寒、流清涕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在秋冬气候干燥时出现皮肤干燥、皱缩、瘙痒等症状。

长时间的肺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还会影响肺肾形成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患者还会有头晕、胸口闷痛、腰膝酸软等症状。

病因

禀赋不足、久病咳喘、年老体弱、积劳内伤等因素都是肺气虚的病因。

1、禀赋不足

早产、难产可能会导致小儿先天不足,肺气不足时会导致外邪乘虚而入,长时间会发展为肺气虚。

2、久病咳喘

患有肺部疾病者长时间咳嗽、咳喘会损耗肺气导致肺气亏虚。

3、年老体弱

年老者通常会伴有各种慢性疾病,患者会因为脾虚水谷精微不能向上荣于肺从而导致肺气不足。

4、积劳内伤

经常过度劳累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当外邪入侵时会损伤肺气。

就医

当患者发现自己有长时间的咳嗽、咳喘以及声音低怯且伴有舌淡苔白、神疲乏力等症状时,可以就诊中医科。

其次,若患者经常会有自汗、畏风、容易感冒等症状可以就诊中西医结合科,医生会通过观气色、听声息、询问症状、摸脉象等四诊合参的方式进行相应地诊断。当发现患者具备肺气虚特异症状和两项可见症状加典型舌脉时可以确诊。

确诊后的患者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调理、中医药调理等方式改善病症。

治疗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中医外治以及生活管理等方式治疗肺气虚。

1、中药调理

医生会根据患者不同症候特点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如肺气上逆、咳喘明显的患者可以服用沉香、苏子等中药;肺肾两虚者可以加用熟地黄、补骨脂、胡桃肉等中药调理。患者还可遵医嘱服用补肺汤、人参保肺丸、固本咳喘片等药物缓解病症。

2、中医外治

通过针灸、按摩肺俞、风门等穴位,痰多者可配合足三里穴扶正固本,宽胸理气。

3、生活管理

患者日常应注意起居有常,避免风寒,出汗过多时及时擦干汗液,以防复感外邪。

日常

肺气虚的日常注意事项有生活管理、用药调理、心理护理以及病情监测等。

1、生活管理

保持所处环境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

2、用药调理

遵医嘱服用药物,避免私自调整用药剂量。服用中药方剂后避免大量喝水,以免冲淡药液影响药物效果。

3、心理护理

因为肺气虚病程较长,患者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平和,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中,可以减轻疾病引起的痛苦。

4、病情监测

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咳嗽、气喘症状是否好转,是否伴有胸闷、胸痛等症状,方便医生及时对治疗方案做出调整。

预防

适当运动、注意保暖、调整饮食以及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预防肺气虚。

1、适当运动

肺气虚的发生与禀赋不足、虚劳内伤等因素有关,适当的参加户外运动,如登山、骑山地车等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保暖

及时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能降低外邪入侵的几率,从而避免肺气虚的发生。

3、调整饮食

多吃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虾、蛋类、牛奶等,避免进食油腻肥厚、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吸烟与饮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

有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肺部疾病的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用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抗结核药等药物治疗,以免长期咳嗽损耗肺气。

诊断

中医主要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方式诊断肺气虚。

1、望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颜色、神态、舌苔颜色以及舌苔变化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肺气虚。

2、闻诊

又称为听声息,通过辨别患者呼吸长短,声音强弱、高低等判断病情轻重及病情性质。

3、问诊

采集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及日常饮食、咳嗽严重程度等情况。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按压、触碰患者四肢、胸部等部位结合切脉诊断疾病。

相关阅读

精选好物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