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一种呼吸系统传染病。
肺结核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传播途径以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一般感染者可分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和非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非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排出的痰液并不含有结核分枝杆菌,故不具有传染性,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通常有很强的传染性。
肺结核通常可以治愈,但治疗周期相对较长,患者需坚持治疗。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肺结核是一种呼吸系统传染病。
肺结核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传播途径以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一般感染者可分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和非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非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排出的痰液并不含有结核分枝杆菌,故不具有传染性,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通常有很强的传染性。
肺结核通常可以治愈,但治疗周期相对较长,患者需坚持治疗。
症状
肺结核的症状包括咳嗽、咯血、胸痛、发热等。
1.咳嗽
肺结核患者发病初期即可出现刺激性干咳,持续时间通常在2周以上,但后续随病情发展可咳出痰液。
2.咯血
肺结核患者在肺组织损伤出血时可形成咯血,但初期大多表现为痰中带有血丝。
3.胸痛
结核分枝杆菌侵袭患者胸膜时可导致患者胸部疼痛。
4.发热
肺结核患者在午后及夜间可出现持续性的低热并伴有盗汗现象,但少数急性发病者或可呈现为中、高度热。
病因
肺结核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发病因素则包括密切接触肺结核患者、患慢性疾病、滥用药物等。
1.密切接触肺结核患者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正常人群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与患者密切接触较有可能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发病。
2.患慢性疾病
自身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的防御能力减弱,从而增加肺结核的发病风险。
3.滥用药物
既往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有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也可增加肺结核的发病风险。
就医
肺结核的就医过程分为观察症状、询问病史、完善检查等。
1.观察症状
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持续2周以上和咯血、午后低热、乏力、盗汗等可疑症状时需及时去医院的结核病科或感染科就医,医师根据患者症状可以进行初步判断。
2.询问病史
医师通常会询问患者是否曾患肺结核、是否与肺结核患者接触或是否出入过医院、疗养院等肺结核高发场所。
3.完善检查
患者就医后需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医师根据检查结果可以诊断肺结核。
治疗
肺结核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肺结核患者需遵医嘱选用异烟肼片、利福平片、吡嗪酰胺片、盐酸乙胺丁醇片等药物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繁殖,发生耐药现象时则可能需换用阿米卡星注射液、丙硫异烟胺肠溶片、环丝氨酸胶囊等药物。
2.手术治疗
一般化学治疗无效、大咯血保守治疗无效、并发结核性脓胸或形成支气管胸膜瘘、多重耐药的厚壁空洞患者需进行手术。
日常
肺结核的日常护理方法包括家庭护理、生活管理、病情监测等。
1.家庭护理
肺结核具有传染性,患者应与家人分室居住并保持室内良好通风。
2.生活管理
肺结核患者平时需佩戴口罩,避免随地吐痰,尽量减少出入人员密集的场所,防止传播病菌,条件允许时应适当增加运动量以增强心肺功能。
3.病情监测
肺结核的治疗周期较长,患者应坚持用药治疗,自觉不适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复查。
预防
预防肺结核的方法包括自我防护、接种疫苗、预防性化学治疗等。
1.自我防护
健康人群应避免接触肺结核患者,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室内需保持良好通风。
2.接种疫苗
符合疫苗接种要求的人群及时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3.预防性化学治疗
一般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人群和滥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可以考虑进行预防性的化疗。
诊断
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诊断肺结核。
1.临床表现
肺结核患者发病时可有咳嗽、咳痰2周以上和午后低热、盗汗、乏力、胸痛等症状,医师根据症状可以进行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
如果患者进行X线检查、CT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胸部存在肿大淋巴结、条索状阴影、厚壁空洞,则可以确诊肺结核。
3.实验室检查
患者进行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且检测结果为阳性即可确诊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