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

疾病百科

肺炎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部位主要是肺泡、肺间质、远端气道等。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其中由于病毒、支原体等引起的肺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飞沫方式进行传播。

根据解剖分类,可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根据患病环境可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根据病因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等。

名称

肺炎

就诊科室

呼吸科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老人 婴幼儿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咳嗽咳痰 发烧 呼吸困难

相关疾病

肺癌 咳嗽 哮喘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肺炎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部位主要是肺泡、肺间质、远端气道等。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其中由于病毒、支原体等引起的肺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飞沫方式进行传播。

根据解剖分类,可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根据患病环境可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根据病因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等。

症状

肺炎患者通常会出现咳嗽咳痰、发烧、呼吸困难等症状,具体分析如下:

咳嗽咳痰

由于炎症的刺激,会导致局部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对气道造成刺激,会引起咳嗽、咳痰等症状。

发烧

肺炎患者体内致病菌对体温中枢造成影响,使体温中枢功能发生紊乱,会出现发烧的情况。

呼吸困难

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入侵肺部后,会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充血,影响肺部的换气功能,引起呼吸困难的现象。

病因

肺炎的发生与空气混浊、病原体感染、免疫功能受损等原因有关,分析如下:

空气混浊

若机体长期处于空气混浊、通气不良的环境中,易增加肺炎发生的概率。

病原体感染

若患者的呼吸道受到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病原菌抵达下呼吸道后,造成肺泡毛细管充血、水肿,会引起肺炎。

免疫功能受损

若患者本身患有艾滋病,会导致免疫功能异常,会导致肺炎的发生概率上升。

就医

肺炎的就医指征包括出现相关症状、存在基础疾病、既往病史等,分析如下:

出现相关症状

若患者近期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胸部疼痛、发烧等症状,怀疑是肺炎的可能性较大,需及时就诊。

存在原发疾病

若患者本身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艾滋病等疾病,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近期出现精神不佳、嗜睡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既往病史

若患者既往存在肺炎,近期出现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怀疑肺炎复发,需积极就诊。

治疗

肺炎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对症治疗等方式进行处理,分析如下:

一般治疗

患者平时需注意休息,减少户外活动,其次避免受凉、劳累,多食用有营养的饮食,如奶制品、豆制品、各类蔬果、肉类等。

药物治疗

如果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可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等进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患者可使用四环素类药物治疗,如盐酸米诺环素胶囊、盐酸多西环素胶囊等。

对症治疗

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可通过导管、面罩等方式吸氧;干咳药物可使用镇咳药物治疗,如复方甘草片、复方甲氧那明胶囊等。

日常

肺炎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注意生活方式、注意遵医嘱用药等,分析如下:

注意饮食

患者要注意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不油腻食物,要控制钠盐的摄入,同时要规律三餐,注意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

注意生活方式

患者需适当做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戒烟,避免接触其他感染者。

注意遵医嘱用药

患者还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者私自更改药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预防

可通过加强锻炼、调整饮食、注射疫苗等方式预防肺炎,方法如下:

加强锻炼

健康人群应加强锻炼,适当做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游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

调整饮食

机体平时应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奶制品、豆腐、豆浆、油麦菜、芹菜、冬瓜、莲藕、百香果、苹果、鸡蛋、鸭蛋、鹌鹑蛋等。

注射疫苗

健康人群还可注射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降低肺炎球菌感染的概率。

诊断

可通过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进行处理,分析如下:

症状

若患者出现精神不佳、不规律的发烧、气促、咳嗽频繁、咳痰等症状,可高度怀疑是肺炎。

实验室检查

患者可做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氧合评估和动脉血气分析、痰涂片、痰培养、药敏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可初步做出诊断。

影像学检查

患者还需进一步做肺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胸部X片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