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一般是指患者肺实质和肺间质发生的感染性疾病。
肺部感染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或理化因素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生在患者的肺实质和肺间质。肺部感染属于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肺部感染传染性不同,肺部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是肺部感染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易感人群则是婴幼儿、中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肺部感染一般是指患者肺实质和肺间质发生的感染性疾病。
肺部感染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或理化因素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生在患者的肺实质和肺间质。肺部感染属于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肺部感染传染性不同,肺部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是肺部感染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易感人群则是婴幼儿、中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症状
肺部感染的症状有咳嗽咳痰、气促、胸痛、发热等。
1.咳嗽咳痰
患者的肺实质和肺间质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时,其病变的肺部组织可能会出现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
2.气促
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时,可造成其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下降,患者此时则会出现气促的症状。
3.胸痛
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炎症向其胸膜扩散时,可引起胸膜病变,进一步导致其出现胸痛的症状。
4.发热
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炎症介质的刺激时,可分泌大量的白细胞,白细胞数量增多时,患者可表现为发热。
病因
肺部感染主要是由于病原菌感染、理化因素刺激等原因引起的,免疫力低下则会诱发肺部感染。
1.病原菌感染
患者感染肺炎链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念珠菌等病原菌时,其肺部组织可发生炎性病变,引起肺部感染。
2.理化因素刺激
患者长期接触刺激性粉尘、雾霾等物质时,易导致其呼吸系统出现损伤,进一步导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
3.免疫力低下
患者免疫力低下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则无法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其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则会增加。
就医
肺部感染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症状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患者出现咳嗽、气促、发热等肺部感染相似症状时,其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进一步检查。
2.症状加重
感染范围扩大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其已经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时,应该立即就医。
3.引起并发症
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心包炎等并发症时,其可表现为血压下降、心慌等,需立即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治疗
肺部感染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对因治疗、对症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观察,如果其再次出现咳嗽、发热、气促等疑似肺部感染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2.对因治疗
细菌性肺部感染患者应该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胶囊、氨苄西林胶囊等药物,减轻其肺部的炎症反应;病毒性肺部感染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等药物,清除患者体内的病毒,改善其不适症状。
3.对症治疗
患者出现发热的症状时,其应该遵医嘱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解热镇痛药物。
日常
肺部感染日常应注意调整饮食、适当锻炼、改善生活方式等。
1.调整饮食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适当多吃西蓝花、西红柿、鱼肉、鸡蛋等富含微生物和蛋白质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炸鸡、烧烤等油腻的食物。
2.适当锻炼
患者平时还应该适当锻炼身体,进行慢跑、游泳等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3.改善生活方式
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戒烟,远离二手烟,外出时需做好防护工作,减少粉尘、雾霾等有害物质的吸入。
预防
预防肺部感染的方法有加强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接种疫苗等。
1.加强个人防护
人体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接触肺部感染患者,与患者接触时需佩戴口罩,有助于降低其患病的风险。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体出门时需佩戴口罩,减少粉尘刺激;在家时,需定时开窗通风,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3.接种疫苗
如果人体的免疫力较低,其可以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能够有效预防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的感染。
诊断
肺部感染的诊断方法是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1.体格检查
医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时,可通过体温、呼吸音和脉搏等方面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
医生对患者的痰液或血液进行培养时,检测到病毒或病毒相应的抗原,一般表示是由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肺部感染;观察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则可以明确致病菌。
3.影像学检查
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时,可通过观察其肺部的感染征象,如多个肺小叶病变、胸膜渗出等,可确诊肺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