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属于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多是由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常见感染部位包括面部、下肢等,疾病主要会累及皮肤表层、皮下组织内淋巴管以及其周围软组织。
丹毒多发生于老年人、年轻人、过度劳累者、存在淋巴水肿的人群、存在慢性皮肤溃疡的人群等。根据皮损的表现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水疱、大疱或者脓包型丹毒、坏疽型丹毒。患者在发病前通常会出现寒战、头痛、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丹毒属于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多是由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常见感染部位包括面部、下肢等,疾病主要会累及皮肤表层、皮下组织内淋巴管以及其周围软组织。
丹毒多发生于老年人、年轻人、过度劳累者、存在淋巴水肿的人群、存在慢性皮肤溃疡的人群等。根据皮损的表现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水疱、大疱或者脓包型丹毒、坏疽型丹毒。患者在发病前通常会出现寒战、头痛、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
症状
丹毒患者通常会出现皮肤红斑、局部淋巴结肿大、脱屑等症状,分析如下:
1.皮肤红斑
患者体内存在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发生急性炎症,会累及皮肤表层、皮下组织内淋巴管以及其周围软组织,使得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或者毛细血管破损,会导致病变部位出现红斑。
2.局部淋巴结肿大
皮下组织内的淋巴管由于炎症的刺激,会导致局部淋巴水肿,从而引起淋巴结肿大的情况。
3.脱屑
皮肤受到炎症刺激,局部皮肤表皮受损,易出现脱屑、干燥等症状。
病因
丹毒的出现与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其他疾病等原因有关,分析如下:
1.细菌感染
若患者受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侵袭发生感染,易引起丹毒。
2.真菌感染
若患者受到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等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足癣、趾甲真菌病等,也易诱发丹毒。
3.其他疾病
若患者本身患有慢性湿疹、小腿溃疡、糖尿病、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也易增加丹毒的发病风险。
就医
丹毒就医指征包括出现相关症状、存在原发疾病、既往病史等,分析如下:
1.出现相关症状
若患者的小腿、面部等处出现红斑、水疱等,同时伴随疼痛、灼热感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2.存在原发疾病
若患者存在足癣、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湿疹、小腿溃疡等疾病,近期皮肤突然出现大片红斑,需积极就诊。
3.既往病史
若患者既往存在丹毒,近期皮损向四周蔓延,且伴随发烧、头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
治疗
丹毒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等方式处理,分析如下:
1.一般治疗
患者应抬高患肢,尽量卧床休息,有利于缓解下肢水肿的情况,若病变部位疼痛明显,可对局部进行冷敷,可缓解疼痛。
2.药物治疗
患者可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药物治疗;也可用硫酸镁溶液、呋喃西林溶液湿敷。
3.其他治疗
患者可通过红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疗法等方式治疗。
日常
丹毒患者日常需注意休息、严格遵医嘱用药、密切关注病情等,分析如下:
1.注意休息
出现下肢水肿的患者应注意休息,尽量卧床休息,尽量抬高患肢,有利于缓解症状。
2.严格遵医嘱用药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私自停药或者更改药量。
3.密切关注病情
患者应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发展,若经过治疗后,病情未好转,且皮肤红斑仍然快速向周围发展,且疼痛、灼热感加重,需及时就医复诊。
预防
丹毒可通过避免外伤、适当运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方法预防,分析如下:
1.避免外伤
机体在日常应避免发生外伤,在运动前需戴好护具,防止在运动时摔倒,发生外伤。
2.适当运动
健康者应长期坚持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跳健美操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若存在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可服用降血糖类药物治疗,如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伏格列波糖胶囊等。
诊断
丹毒可通过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特殊检查等方式诊断,分析如下:
1.实验室检查
患者可做血液检查、细菌学检查、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测,可辅助诊断出丹毒。
2.病理检查
患者还需做病理组织活检,若发现淋巴管扩张、真皮弥漫性水肿、存在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现象,可诊断是丹毒。
3.特殊检查
患者还可做直接免疫荧光、乳胶凝集试验、抗DNA酶B测定试验等特殊检查,也可辅助判断出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