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

疾病百科

冻伤是由于机体全身或布局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导致组织出现损伤,可见于任意人群。

临床上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冻结性损伤、非冻结性损伤,冻伤的出现通常与环境温度过低、保暖不当、体质较差等有关。低温可影响组织的血液循环,导致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冻疮、水肿、感觉迟钝等症状,全身冻伤者可体温下降、意识障碍、心率失常等情况,部分患者易并发感染。

名称

冻伤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冻疮 瘙痒疼痛 感觉迟钝 体温下降

相关疾病

痤疮 荨麻疹 银屑病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血管造影术 核磁共振 静脉放射性核素扫描

相关手术

交感神经切断术

医保

概述

冻伤是由于机体全身或布局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导致组织出现损伤,可见于任意人群。

临床上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冻结性损伤、非冻结性损伤,冻伤的出现通常与环境温度过低、保暖不当、体质较差等有关。低温可影响组织的血液循环,导致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冻疮、水肿、感觉迟钝等症状,全身冻伤者可体温下降、意识障碍、心率失常等情况,部分患者易并发感染。

症状

冻伤通常会出现冻疮、瘙痒疼痛、感觉迟钝、体温下降等症状。

1、冻疮

由于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下,皮下血管受刺激出现收缩,引起静脉淤血,出现冻疮,导致局部皮肤红肿,伴有水疱,严重者组织缺氧坏死,局部出现溃疡。

2、疼痛瘙痒

受寒冷刺激处的皮肤出现充血,患者可自觉灼痛、瘙痒,及时脱离低温环境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3、感觉迟钝

若真皮层出现损伤,导致周围神经受损,功能异常,引起感觉迟钝,对温度感觉丧失。

4、体温下降

若全身出现冻伤,导致散热增多,体温下降,引起机体代谢减慢,出现心率下降、呼吸减慢等症状。

病因

冻伤通常是由于环境温度过低、保暖不当、体质虚弱等原因引起。

1、环境温度过低

若所处环境温度过低,或皮肤与低温物品进行密切接触,会影响血液循环,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出现冻伤。

2、保暖不当

若自身保暖不当,导致手、脚、耳朵等部位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下,导致末梢循环障碍,引起冻伤。

3、体质虚弱

若过度劳累,或处于饥饿、紧张状态下,可导致体质下降,自身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出现冻伤的可能性较大。

就医

冻伤的就医指征有感觉皮肤麻木刺痛、皮肤感觉丧失、出现全身僵化等。

1、感觉皮肤刺痛麻木

若自觉皮肤出现刺痛、麻木等症状,且在进入温暖环境后得不到缓解,需要积极就医。

2、皮肤感觉丧失

皮肤无法感知热度、寒冷,但伴有剧烈疼痛,且局部出现水疱、红肿,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3、出现全身僵化

肢体僵硬,且体温下降,伴有心率下降、呼吸减慢、意识丧失等情况,需要立即就医诊治。

治疗

冻伤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1、一般治疗

立即脱离寒湿环境,若皮肤出现损伤,需保持创面卫生。严重冻伤者早期可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氧气支持,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2、药物治疗

使用聚维酮碘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消毒创面,使用阿司匹林片、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等药物预防血栓。若创面较深,可使用青霉素、甲硝唑、替硝唑等药物进行治疗,预防感染。

3、手术治疗

若组织出现坏死化脓,可进行切开引流,避免病情恶化。若出现气性坏疽,且难以控制,需进行截肢术,避免损伤加重。

日常

冻伤日常应注意保暖、合理饮食、保持皮肤干燥卫生等。

1、保暖

外出时需做好防寒准备,注意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但不可过度保暖。

2、合理饮食

日常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保证机体的热量供应,可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3、保持皮肤干燥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若存在创面,需定期消毒,若敷料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避免创面受压,以防影响愈合。

预防

冻伤可通过加强保暖、科学锻炼、合理饮食等方式进行预防。

1、加强保暖

做好保暖工作,避免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下,外出时,避免手部、耳朵等部位长期暴露在外,保持皮肤干燥,若衣物、鞋袜潮湿,需立即更换。

2、科学锻炼

日常可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能力,日常可使用冷水洗漱,改善外周血管功能。

3、合理饮食

日常饮食需营养均衡,保证机体摄入充足的热量,有利于维持体温,增强机体对寒冷的抵抗力。

诊断

冻伤可通过体格检查、动脉造影、静脉放射性核素扫描等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测量体温,若低于正常范围,且皮肤出现红肿、水疱、颜色改变等情况,患者自觉瘙痒、刺痛,通过问诊得知受冻过程,可做出初步诊断。

2、动脉造影

通过动脉造影了解局部血液循环,冻伤者局部血液循环可出现减慢,辅助诊断。

3、静脉放射性核素扫描

通过该检查可了解软组织损伤情况,明确损伤的部位、范围,便于后期治疗。

精选好物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