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是指单侧或双侧肾脏出现囊性改变,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具有遗传倾向。
临床上根据遗传特征将该疾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发病通常与基因突变、其他肾脏疾病等有关。患者一般会出现腹胀、腹痛、蛋白尿、血尿等症状,若病情持续发展,可能引起肾功能不全,甚至出现肾衰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肝囊肿、肾积水、脑动脉瘤等并发症。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多囊肾是指单侧或双侧肾脏出现囊性改变,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具有遗传倾向。
临床上根据遗传特征将该疾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发病通常与基因突变、其他肾脏疾病等有关。患者一般会出现腹胀、腹痛、蛋白尿、血尿等症状,若病情持续发展,可能引起肾功能不全,甚至出现肾衰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肝囊肿、肾积水、脑动脉瘤等并发症。
症状
多囊肾通常会出现疼痛、尿液异常、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1、疼痛
随着病情的发展,囊肿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引起肾脏肿大,压迫周围组织、且肾被膜受到牵拉,导致腹部、两侧腰肋部出现疼痛。
2、尿液异常
肾功能下降,无法正常过滤蛋白质,导致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多,引起蛋白尿,若囊肿破裂、出血,血液可随尿液排出,引起血尿。
3、头痛
部分患者并发颅内动脉瘤,瘤体破裂、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
4、呼吸困难
若肾脏压迫膈肌,导致膈肌运动异常,影响呼吸,可出现呼吸困难。
病因
多囊肾的基础病因为基因突变、其他肾脏疾病,遗传因素、炎症感染等因素可诱发该疾病。
一、基本病因
1、基因突变
由于体内基因出现突变导致多囊蛋白表达异常,影响肾脏的发育,导致其出现囊性改变。
2、其他肾脏疾病
若患有其他肾脏疾病,疾病发展至终末期,可能出现多囊肾。
二、诱发因素
1、遗传因素
若父母患有多囊肾,体内存在异常基因,易遗传给下一代,下一代患病可能较大。
2、炎症感染
若出现炎症感染,可能影响肾脏发育,诱发多囊肾。
就医
多囊肾的就医指征有存在家族史、出现腰腹疼痛、出现尿液异常等。
1、存在家族史
若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多囊肾,自身患病的可能性较正常人群增高,需要积极前往医院进行诊察。
2、出现腰腹疼
若腰部两侧、腹部出现疼痛,且持续时间较长,无法自行缓解,需要积极就医。
3、出现尿液异常
若尿液排出后出现大量泡沫,且长时间不消散,或尿液颜色改变,呈洗肉水样,应立即就医诊治。
治疗
多囊肾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控制病情发展。
1、一般治疗
早期患者可增加饮水量,限制盐分的摄入,避免进行对抗性运动,以防腹部受到撞击,引起囊肿破裂。
2、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者使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缓解疼痛,血压水平较高者可使用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药物降低血压。若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控制感染。
3、手术治疗
若病情较重,或血压得不到控制,可进行肾囊肿去顶术、肾脏切除术等进行治疗,改善机体不适。
日常
多囊肾日常应注意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监测病情发展等事项。
1、合理饮食
日常饮食需遵循低盐、低蛋白、低磷的原则,增加饮水量,限制酒、咖啡、浓茶的摄入,将体重控制在标准偏瘦状态。
2、科学运动
若囊肿较大,日常不可进行剧烈运动,运动过程中避免受到撞击,以防刺激囊肿破裂、出血。
3、监测病情发展
按时测量血压、体重,并进行记录,定期复诊,了解病情进展,便于后期治疗方案的调整。
预防
多囊肾通常无法预防,可通过遗传咨询、基因检测、按时产检等方式降低发病概率。
1、遗传咨询
多囊肾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无法进行有效预防。若存在生育需求,在备孕前可进行遗传咨询,评估下一代患病风险,在医生建议下进行备孕。
2、基因检测
若存在家族史,可进行试管婴儿,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胚胎是否存在相关致病基因,再进行胚胎植入,避免下一代患病。
3、按时产检
妊娠期间定期进行产检,观察胎儿的发育现象,若存在严重畸形,可在医生建议下终止妊娠。
诊断
多囊肾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作出诊断。
1、体格检查
腹部触诊发现肾脏肿大,且质地坚硬,伴有疼痛、蛋白尿等表现,可能患病。
2、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若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表示存在感染。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若尿液中存在大量蛋白质,或血白蛋白、转氨酶等计数异常,提示肝功能损伤,可辅助诊断。
3、影像学检查
进行超声、磁共振成像等检查,观察肾脏结构,若肾脏出现囊性改变,且肝实质回声增强,可做出诊断,且可结合上述检查结果了解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