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即收缩压小于90mmHg或(和)舒张压小于60mmHg。
低血压可根据病因分为生理性低血压、病理性低血压,根据起病形式可分为急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饮食、年龄、环境、疾病、药物等因素可影响血压水平,部分人群可在妊娠期间、进食后等特定时段出现低血压。患者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畏寒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厥、休克。多数患者通过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控制。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即收缩压小于90mmHg或(和)舒张压小于60mmHg。
低血压可根据病因分为生理性低血压、病理性低血压,根据起病形式可分为急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饮食、年龄、环境、疾病、药物等因素可影响血压水平,部分人群可在妊娠期间、进食后等特定时段出现低血压。患者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畏寒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厥、休克。多数患者通过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控制。
症状
低血压会出现头晕、畏寒、注意力下降、面色苍白等症状,部分人群可出现骨折。
1.头晕
由于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导致脑部循环血量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头晕症状,在蹲下站起后较为明显。
2.畏寒
肢体末端血液减少,引起缺氧,导致局部温度下降,出现手脚冰凉、畏寒的症状。
3.注意力下降
脑组织长时间缺血导致其活性下降,神经营养不良,引起注意力、记忆力下降。
4.面色苍白
面部毛细血液内血液减少,导致皮肤、黏膜颜色减淡,严重者呈现苍白样。
5.骨折
长期头晕易影响机体活动,出现跌倒损伤的可能性较大,易出现骨折。
病因
低血压的出现与遗传因素、进食、体液丢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有关。
1.遗传因素
若父母或上一代直系亲属存在低血压,下一代患低血压风险高于正常人群。
2.进食
进食后,大量血液会进入消化系统帮助食物消化,心脑血管血液分布减少,血压下降。
3.体液丢失
短期内频繁呕吐、腹泻,或出现大出血,导致血容量下降,血液对血管的压力减小,引起低血压。
4.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合成、分泌功能下降,机体基础代谢率下降,可诱发低血压。
就医
低血压的就医指征有头晕心悸持续加重、合并心血管疾病、出现昏厥休克等。
1.头晕心悸持续加重
若近期内出现头晕、心悸症状,休息、进食后得不到缓解,且持续加重,需立即就医。
2.合并心血管疾病
若伴有血管损伤、心肌梗死等情况,且出现头晕症状,存在低血压的可能性较大,需就医治疗。
3.出现昏厥休克
持续伴有头晕、心悸症状,突然出现昏迷、休克现象,难以唤醒,需立即就诊。
治疗
低血压可通过健康训练、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1.健康训练
可反复进行弯腰、腿交叉等动作,调节神经血管功能,增强机体对血压的调节能力。
2.一般治疗
日常可适当饮用淡盐水,增加血容量,穿戴压缩长袜,减少下肢循环血流,增强心脑部位血供,在医生建议下停用降压药物。
3.药物治疗
使用米多君、奥曲肽等药物收缩血管,使用瓜尔胶、阿卡波糖维持血压,避免餐后低血压的出现。
日常
低血压日常需注意饮食、适当运动、避免体位大幅度变换、病情监测等方面。
1.饮食
日常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少食多餐,减少消化系统的循环血量,适当增加盐分的摄入,限制饮酒,避免出现脱水引起血压下降。
2.适当运动
进行慢跑、瑜伽、游泳等运动,增强体质,改善神经血管调节能力。
3.避免体位大幅度变换
由平躺、蹲位站起时,动作幅度不可过大,否则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加重不适。
4.病情检测
定期测量血压数值,观察病情发展情况,若血压出现大幅下降,需及时就诊。
预防
低血压可通过饮食调理、避免高温刺激、改善体位、下肢加压等方式进行预防。
1.饮食调理
日常应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避免进食后血液大量进入消化系统,引起血压下降,增加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E的摄入,可增强体质,预防贫血。
2.避免高温刺激
不可使用温度过高的水洗澡,避免引起血管扩张,降低血压。
3.改善体位
休息时可将头部垫高,起身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有利于血液回流。
4.下肢加压
若神经调节功能出现损伤,可使用弹力绷带、弹力袜对下肢加压,可减少外周循环血量。
诊断
低血压可通过自身症状、体格检查、既往病史等进行诊断。
1.自身症状
出现头晕、恶心、四肢乏力、面色苍白、畏寒等症状,患有低血压的可能性较大,需前往医院就诊。
2.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颜色、体格形态,低血压患者通常皮肤颜色淡白、形体消瘦,测量双上肢血压,若收缩压小于90mmHg或(和)舒张压小于60mmHg,即可诊断为低血压。
3.既往病史
了解既往是否存在外伤、神经损伤,有无服用药物,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