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

疾病百科

多汗症是指机体处于正常温度环境下,局部或者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男女均可出现,无季节差异。多汗症可分为多种类型,一般在25岁后可自然减轻。

若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过于兴奋,或者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垂体功能紊乱等疾病,易引起多汗症。根据病因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原发性多汗症、继发性多汗症;根据出汗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局限型多汗、泛发型多汗。

名称

多汗症

就诊科室

胸外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多发人群

青少年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局部或全身出汗过多

相关疾病

肺癌 食管癌 纵隔肿瘤

相关检查

汗液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相关手术

汗腺去除术 交感神经阻断术

医保

概述

多汗症是指机体处于正常温度环境下,局部或者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男女均可出现,无季节差异。多汗症可分为多种类型,一般在25岁后可自然减轻。

若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过于兴奋,或者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垂体功能紊乱等疾病,易引起多汗症。根据病因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原发性多汗症、继发性多汗症;根据出汗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局限型多汗、泛发型多汗。

症状

多汗症一般会出现足底皮肤发白、腋下红斑、手足湿冷等症状,分析如下:

足底皮肤发白

多汗症患者足部出汗量增多,由于汗液蒸发不畅,会导致足底皮肤被汗液浸渍,从而使局部皮肤发白,可能伴有脚臭。

腋下红斑

患者腋下出汗量增多,会导致腋下潮湿,由于腋下皮肤薄嫩,若局部皮肤反复受到摩擦,腋下会出现红斑。

手足湿冷

手掌和足部出汗多,会导致末梢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患者会出现手足湿冷的情况。

病因

多汗症的出现与药物性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损伤等原因有关,分析如下:

药物性因素

若患者长期服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抗病毒类药物等,易引起多汗症。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若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会导致汗腺兴奋性增加,从而引起多汗症。

神经损伤

若患者本身存在癌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紊乱、偏瘫等疾病,会导致神经损伤,也易引起多汗症。

就医

多汗症的就医指征包括出现异常症状、存在原发疾病、存在家族史等,分析如下:

异常症状

若患者在适宜温度环境下,腋下、手掌、足底、会阴等部位出汗异常增多,需及时就医。

存在原发疾病

若患者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垂体功能紊乱等原发疾病,近期出现全身出汗量增多的情况,需积极就诊。

存在家族史

若家族中有人患有多汗症,近期汗腺分布密集的部位出汗量异常增多,考虑患有多汗症的可能性较大,需及时就诊。

治疗

多汗症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它治疗等方式进行处理,分析如下:

药物治疗

患者可外用20%-25%氯化铝溶液、5%鞣酸溶液、0.5%醋酸铝溶液等药物治疗,或者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如颠茄片、硫酸阿托品片等,可抑制汗液分泌。若是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引起的多汗症,患者可使用镇静药物、抗焦虑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患者可通过汗腺去除术、交感神经阻断术等方式治疗。

其他治疗

若外用药物治疗失败,可通过无创新自来水离子电泳疗法治疗。

日常

多汗症患者日常需注意调整心态、注意生活管理、做好病情监测等,分析如下:

注意调整心态

患者平时可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避免焦虑、抑郁、精神紧张,出现不良情绪时,需及时和他人沟通,及时排解。

注意生活管理

患者要注意穿透气性好、宽松的衣物,穿舒适的鞋袜,勤洗澡,注意个人卫生。平时需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大蒜、辣椒、生姜、胡椒等。

做好病情监测

患者需注意出汗症状是否加重,是否出现皮肤感染、破溃等情况,若是出现需及时就医。

预防

可通过调整心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定期体检等方式预防多汗症。

调整心态

健康人群平时应避免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暴躁、恐惧等不良状态下,应保持心情放松,出现不良心态时,需及时与他人沟通,或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若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需及时服用丙硫氧嘧啶片、甲巯咪唑片等药物治疗;若存在糖尿病,需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本脲片等降血糖药物治疗。

定期体检

健康人群可定期到正规医院体检,做血尿常规、甲状腺B超、汗液检查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诊断

可通过自身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出多汗症,分析如下:

自身表现

若患者手掌、足底、腋下等部位出汗量增多,汗液沿着手掌、腋毛流下,同时腋下皮肤出现红斑,可初步诊断为多汗症。

实验室检查

患者可进一步做血尿常规、甲状腺功能、糖耐量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可进一步确诊是否是继发性多汗症。

影像学检查

患者还需进行甲状腺B超、头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关阅读

精选好物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