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

疾病百科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以排卵障碍、内分泌异常、代谢紊乱等为特点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属于终身性疾病,目前无法根治。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通常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发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部分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并发症。患者发病后,可出现月经紊乱、性毛浓密、体重增长、痤疮等症状,孕龄期患者无法正常排卵,可出现不孕。

名称

多囊卵巢综合征

就诊科室

妇科

发病部位

卵巢

多发人群

育龄妇女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多毛 不孕 肥胖 月经失调 痤疮

相关疾病

月经不调 子宫肌瘤 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基础体温测定 盆腔检查 阴道超声检查

相关手术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医保

概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以排卵障碍、内分泌异常、代谢紊乱等为特点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属于终身性疾病,目前无法根治。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通常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发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部分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并发症。患者发病后,可出现月经紊乱、性毛浓密、体重增长、痤疮等症状,孕龄期患者无法正常排卵,可出现不孕。

症状

多囊卵巢综合征通常会出现月经紊乱、多毛、痤疮、肥胖、不孕等症状。

1.月经紊乱

卵巢功能异常,影响卵子的排出,月经周期可无明显的规律,伴有经量减少、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

2.多毛

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增高,性毛生长茂盛,部分患者可出现男性化改变,如喉结突出、音色暗沉。

3.痤疮

机体激素水平改变可影响皮脂腺分泌,皮肤表面油脂分泌增多,易引起痤疮杆菌感染,面部可频繁出现痤疮。

4.肥胖

雌激素可影响体内水钠代谢,引起水钠潴留,引起体重症状。

5.不孕

严重患者卵巢停止排卵,出现闭经,受精卵无法形成,引起不孕。

病因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但发病通常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肥胖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此类患者胰岛素受体基因存在缺陷,且具有遗传性,易引起胰岛素抵抗,诱发多囊卵巢综合征。

2.环境因素

女性长期处于高雄激素环境,可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影响卵巢排卵,导致发病风险增大。

3.肥胖

肥胖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低,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分泌过量,刺激雄激素的分泌,引起发病。

就医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就医指征有出现月经紊乱甚至闭经、出现多毛痤疮表现、孕龄期女性长时间未怀孕等。

1.出现月经紊乱甚至闭经

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减少,甚至出现闭经,需要就诊。

2.出现多毛痤疮表现

皮肤汗毛生长旺盛,阴毛较为明显,皮肤油脂分泌增多,反复出现痤疮,应及时就医。

3.孕龄期女性长时间未怀孕

处于孕龄期的女性,日常性生活规律,且未进行避孕,长期未怀孕,需要进行诊治。

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

日常饮食需限制摄入的热量,戒烟戒酒,适当进行健身运动,避免肥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出现沮丧、抑郁等情绪。

2.药物治疗

服用醋酸甲羟孕酮、黄体酮等药物调节月经周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螺内酯等药物降低雄激素水平,伴有胰岛素抵抗者使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3.手术治疗

若上述治疗无效,患者存在妊娠需求,可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帮助生育。

日常

多囊卵巢综合征日常需注意饮食、适当运动、遵医嘱用药、监测病情等。

1.饮食

日常需限制糖分、脂肪的摄入,适当摄入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有利于补充雌激素,维持卵巢功能。

2.适当运动

进行慢跑、骑单车等运动,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遵医嘱用药

长期服药者需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调整服药剂量或进行停药,若出现明显副作用,需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4.监测病情

定期测量体重、血糖,按时复诊,若血糖出现异常波动,需及时就医。

预防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通过健康饮食、健身运动、定期体检等方式进行预防。

1.健康饮食

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避免进食高糖、高脂食物,以防引起体重大幅增长,可降低发病风险。

2.健身运动

适当进行健身运动,如游泳、骑单车、慢跑等,避免肥胖,维持自身代谢水平,避免出现内分泌紊乱。

3.定期体检

若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家族史,患病风险较大,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异常,有利于疾病的控制。

诊断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内分泌检测等方式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肥胖,是否伴有多毛、痤疮等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月经是否规律,明确是否出现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

2.超声检查

观察卵巢的形态与卵巢内卵泡的数量,若一侧或双侧卵巢的卵泡大于11个,且直径在2~9mm,结合体格检查可做出诊断。

3.内分泌检查

检测血清中雄激素、促卵泡素、促黄体生成素等水平,若雄激素水平过高,促卵泡素与促黄体生成素的比值增高,可辅助诊断。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