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一般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
肠息肉是指在遗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肠黏膜发生异常生长,形成突出于表面向肠腔内隆起的病变。肠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发病人群中以男性患者较为多见。肠息肉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根据其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直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结肠息肉以及十二指肠息肉。另外,肠息肉可能为肿瘤,也可能为非肿瘤性病变,所以根据息肉的癌变可能性,还可将其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样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恶性的概率较高。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肠息肉一般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
肠息肉是指在遗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肠黏膜发生异常生长,形成突出于表面向肠腔内隆起的病变。肠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发病人群中以男性患者较为多见。肠息肉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根据其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直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结肠息肉以及十二指肠息肉。另外,肠息肉可能为肿瘤,也可能为非肿瘤性病变,所以根据息肉的癌变可能性,还可将其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样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恶性的概率较高。
症状
肠息肉一般可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以及腹痛等症状。
肠息肉早期因体积较小,对肠道的影响较小,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息肉逐渐增大,患者可出现便血表现,出血量一般较少,多表现为间断性少量出血,鲜血常附着于大便表面。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表现为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严重时可导致体液大量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还有些患者可出现腹部隐痛、间断性绞痛的症状,当并发肠梗阻时,还可引起持续性腹痛。另外,有些患者还可伴有贫血、腹部肿块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病因
肠息肉一般与慢性炎症刺激、遗传、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其他因素有关。
1、慢性炎症刺激
大便残渣长时间停留、异物刺激以及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性肠道疾病,可损伤肠道黏膜,从而形成肠息肉。
2、遗传
研究发现,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大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其本身患有肠息肉的概率会高于普通人群。
3、不良的生活习惯
高脂肪、高蛋白以及低纤维素饮食,可增加肠息肉发生的风险;经常便秘、吸烟、过度饮酒以及缺乏运动的人群,发生肠息肉的概率也会偏高。
4、其他因素
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病情控制不良的情况下,也可出现肠息肉;肠息肉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就医
当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患者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肠息肉是肠黏膜在慢性炎症刺激、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异常生长,形成的隆起状病变,主要表现为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患者因长期慢性失血,可引起贫血,还可出现肠套叠、肠梗阻等并发症,部分腺瘤性息肉还有恶变的风险,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当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患者应提高警惕,若不适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尽快前往医院,通过内镜检查或组织活检来明确病因,以免耽误治疗。
治疗
肠息肉可采取一般治疗、中医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肠息肉患者应积极调整生活习惯,饮食方面适当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以保证大便通畅。同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2、中医治疗
可以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遵医嘱选择合适的中药汤剂进行治疗,以达到清热利湿、活血止痛的效果,常用中药汤剂有血府逐瘀汤化裁、四君子汤合化积丸加减、平胃散合地榆散化裁等。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常用手术方式有内镜下切除、经腹结肠和直肠切除等。
日常
肠息肉患者日常应加强饮食管理、改善生活方式,并密切监测病情等。
1、加强饮食管理
日常应保证饮食清淡,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减少摄入辛辣、刺激以及油腻性食物,有助于减缓肠息肉的发展。
2、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保持适当的运动以及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在排便时看报纸、玩手机或听音乐等。
3、密切监测病情
肠息肉有复发和癌变的风险,所以即使患者已经积极治疗,术后还是需要遵医嘱复查,当发现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复诊。
预防
一般可以通过合理膳食、健康生活以及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方式来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1、合理膳食
平时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尽量避免辛辣、油腻以及刺激性饮食,有助于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2、健康生活
平时控烟控酒,争取做到不抽烟、不喝酒;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避免在排便时玩手机、看报纸。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2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降低肠息肉的患病风险。
诊断
肠息肉的诊断方法一般包括体格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内镜检查以及钡灌肠等。
1、体格检查
直肠中下段的息肉通过直肠指检可触及,有助于医生作出判断。
2、大便隐血试验
多数息肉患者可出现长期隐性失血,通过大便隐血试验,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肠息肉的主要检查手段,在结肠镜、直肠镜等内镜下,可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同时还可获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4、钡灌肠
向肛门内灌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结肠及以下部位的肿瘤、息肉以及炎症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