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软疣

疾病百科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

传染性软疣是由于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机体从而导致发病,可通过性接触、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多发生于儿童、性生活活跃者、免疫力低下者等人群。发病后,患者的皮肤黏膜会出现丘疹,可分布于任何部位,无明显规律,多不伴有异常感觉。部分患者疣体可自行消退,无明显后遗症,少数可持续数年时间。

名称

传染性软疣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湿疹样皮疹 环状红斑

相关疾病

痤疮 湿疹 荨麻疹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血常规检查 疱疹刮片

相关手术

疣体夹除术 切除法

医保

概述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

传染性软疣是由于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机体从而导致发病,可通过性接触、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多发生于儿童、性生活活跃者、免疫力低下者等人群。发病后,患者的皮肤黏膜会出现丘疹,可分布于任何部位,无明显规律,多不伴有异常感觉。部分患者疣体可自行消退,无明显后遗症,少数可持续数年时间。

症状

传染性软疣通常会出现丘疹,部分患者可出现湿疹样皮疹、环状红斑等。

1、丘疹

患者的皮肤上可出现丘疹,位于躯干、腋下、大腿内侧、腹股沟等部位,早期为肤色,随病程进展逐渐增大,后期丘疹中心可出现凹陷,挤压时会出现奶酪样物质。

2、湿疹样皮疹

部分患者患处皮肤长期受到摩擦或处于潮湿环境,可出现炎症反应,出现湿疹样皮疹,皮肤发红,可出现轻微的瘙痒。

3、环状红斑

若炎症明显,患处皮肤会出现环状红斑,多呈暗红色。

病因

传染性软疣通常是由于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引起,患病通常与性生活活跃、抵抗力低下、皮肤疾病等有关。

1、性生活活跃

传染性软疣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若存在多个性伴侣,且性交时未采取防护措施,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2、抵抗力低下

患有白血病、艾滋病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导致体质下降,机体无法抵御病毒的侵袭,易出现感染。

3、皮肤疾病

若本身患有特应性皮炎、湿疹等疾病,皮肤防御功能减弱,易感染传染性软疣病毒,导致发病。

就医

传染性软疣的就医指征有皮肤出现丘疹、皮损持续加重、皮损出现疼痛瘙痒等。

1、皮肤出现丘疹

皮肤表面出现半球样丘疹,可出现在机体任何部位,挤压后出现奶酪样分泌物,需要就医。

2、皮损持续加重

丘疹数目增加、体积增大,长时间未消退,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3、皮损出现疼痛瘙痒

皮损部位出现疼痛、瘙痒、肿胀等表现,或出现湿疹样改变,表面出现红斑,可能是继发感染,需立即就医诊治。

治疗

传染性软疣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帮助清除疣体。

1、药物治疗

使用苯酚、水杨酸等药物进行治疗,促进皮损消退,使用西咪替丁、咪喹莫特等药物调节免疫,并发细菌感染者可使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

2、物理治疗

进行液氮冷冻、激光治疗、电灼治疗等,使病变组织坏死、脱落,达到治疗的目的。

3、手术治疗

通过疣体夹除术将疣体内容物挤出,或直接将患处皮肤切除,以清除疣体。

日常

传染性软疣日常应注意饮食、保持皮肤清洁完整、避免交叉感染、监测病情发展等。

1、饮食

日常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进食油腻、辛辣食物,增加维生素的摄入,改善自身体质。

2、保持皮肤清洁完整

每日清洁皮肤,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搔抓皮肤,禁止自行将疣体挤破,以防继发细菌感染。

3、避免交叉感染

个人衣物、餐具需单独清洗消毒,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盆等物品,以防出现交叉感染。

4、监测病情发展

注意观察皮肤改变,若出现皮损增多、面积增大,或出现瘙痒、红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预防

传染性软疣可通过加强性交防护、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损伤皮肤等方式进行预防。

1、加强性交防护

避免不洁性交,性生活过程中可使用安全套进行防护,可减低感染的风险,避免与相关患者进行接触。

2、注意个人卫生

加强个人卫生护理,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衣物、浴巾等物品,避免前往公共的浴室、游泳馆等场所,降低与病毒接触的概率。

3、避免皮肤损伤

避免抓挠皮肤,以防引起皮损,若已经感染,避免接触患病部位,以防感染波及其他部位。

诊断

传染性软疣可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病理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若存在半圆形丘疹,表面光滑,与皮肤颜色相近,询问病史后可做出初步诊断。

2.血常规

若患处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需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是否正常,判断机体有无感染。

3、病理学检查

采集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发现生理性的纤维组织,并且在变性细胞内发现嗜酸性包涵体,做出诊断。

相关阅读

精选好物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