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感染是指发生于产褥期的感染性疾病,通常发生于产妇群体。
临床上将产妇生产后至全身除乳腺外器官恢复至孕前的一段时间称为产褥期,通常在6周左右,孕妇此时体质较差,易出现感染。发病通常与医疗器械消毒不当、不洁性交、体质下降、卫生护理不佳等有关。发病后可出现外阴疼痛、发热、寒颤、恶露不尽等症状,引起子宫复旧不全、腹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影响生育功能。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产褥感染是指发生于产褥期的感染性疾病,通常发生于产妇群体。
临床上将产妇生产后至全身除乳腺外器官恢复至孕前的一段时间称为产褥期,通常在6周左右,孕妇此时体质较差,易出现感染。发病通常与医疗器械消毒不当、不洁性交、体质下降、卫生护理不佳等有关。发病后可出现外阴疼痛、发热、寒颤、恶露不尽等症状,引起子宫复旧不全、腹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影响生育功能。
症状
产褥感染通常会出现发热、疼痛、恶露异常、恶心呕吐等症状。
1、发热
致病菌在体内大量繁殖,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内源性致热物质,导致机体产热增多,出现发热,严重者可出现高热、寒颤等现象。
2、疼痛
若感染波及外阴、子宫、输卵管等部位,可导致局部组织出现充血水肿,引起疼痛,若波及腹膜,可导致全腹出现疼痛。
3、恶露异常
若由于胎盘残留引起产褥感染,可影响子宫收缩,恶露排出时间延长,且其中可带有致病菌的代谢产物与坏死组织,伴有异味。
4、恶心呕吐
感染波及腹腔,可导致肠道功能异常,出现腹泻、恶心等症状,部分患者进食后可出现呕吐。
病因
产褥感染的基础病因是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若是产妇抵抗力下降、卫生护理不当、剖宫产等因素可诱发产褥感染。
一、基础病因
1、外源性感染
外界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侵入生殖系统引起感染,导致发病。
2、内源性感染
生殖道内的微生物,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大量繁殖,导致毒力增强,引起产褥感染。
二、诱发因素
1、产妇抵抗力下降
生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难以抵御外界致病菌的侵袭,可诱发产褥感染。
2、卫生护理不当
妊娠期间、产后卫生护理不当,致病菌可由阴道逆行感染生殖系统,导致发病。
3、剖宫产
若进行剖宫产,产后腹壁、子宫壁存在创面,感染的风险较大。
就医
若产褥期出现发热寒颤、腹痛、恶露异常等症状,剖宫产孕妇刀口出现疼痛、渗液,需要积极就医。
产妇在生产后,出现体温增高,且长时间不下降,甚至出现高热,腹部出现疼痛,恶露排出时间延长,伴有脓液、异味等表现,可能是出现产褥感染,需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诊治。若产妇通过剖宫产分娩,产后刀口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疼痛出现加剧,且局部出现渗液、渗血,需立即就医治疗。
治疗
产褥感染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促进康复。
1、一般治疗
高热者可使用温水擦拭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进行降温,期间适当饮水,避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2、药物治疗
在医生建议下使用甲硝唑、青霉素、头孢克肟等药物进行治疗,可控制感染。使用注射用尿激酶、肝素钠注射液等进行抗凝治疗,避免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3、手术治疗
出现盆腔脓肿者可进行盆腔脓肿引流术,引流脓液,避免病情恶化,若子宫内存在残留物,待感染控制后需进行清宫术。
日常
产褥感染日常需注意科学饮食、合理运动、加强卫生护理、监测病情发展等。
1、科学饮食
日常饮食可增加维生素、蛋白质的摄入,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增加饮水量,促进新陈代谢。
2、合理运动
在医生建议下下床运动,短期内无法下床者可进行床上运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休息时可采取半卧位,有助于局限炎症。
3、加强卫生护理
保持外阴清洁,勤更换贴身衣物,短期内避免性生活,以防加重感染。
4、监测病情发展
注意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性状、气味及排出量,了解病情进展,若出现高热、腹痛等表现,需立即就医。
预防
可通过孕期保健、加强卫生护理、科学用药等手段预防产褥感染。
1、孕期保健
妊娠期间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产前两个月内避免性交、盆浴等行为,降低感染可能。
2、加强卫生护理
生产期间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产后加强私处卫生护理,及时清理分泌物,按时消毒,剖宫产者需定期更换敷料。
3、科学用药
若进行剖宫产,或分娩时间较长,可在医生建议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预防感染。
诊断
产褥感染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观察腹部、会阴处伤口,若出现渗液,且伴有疼痛、发热现象,存在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2、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检查,通过白细胞、C反应蛋白计数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确诊感染者进行细菌培养,明确病菌类型,便于后期治疗。
3、影像学检查
进行超声、CT等检查,观察盆腔是否存在脓肿,并明确脓肿的位置,辅助后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