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连

疾病百科

肠粘连一般是指肠管与自身或周围组织、器官不正常粘连。

肠粘连的具体发病机制临床尚未明确,可能是由于肠道、腹膜或内脏的组织损伤、缺血、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不正常粘连、附着,患者可无明显不适症状,也可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出现肠梗阻症状,表现为排气、排便停止等。无症状肠粘连通常无需治疗,有症状肠粘连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肠粘连导致肠缺血则必须选择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名称

肠粘连

就诊科室

普外科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接受过腹部手术 发生过腹腔炎症的人群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有遗传倾向

相关症状

腹痛 腹胀 停止排便排气

相关疾病

胰腺癌 甲状腺癌 胆囊炎

相关检查

血常规 超声 CT 核磁共振 腹腔镜探查

相关手术

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 传统开腹肠粘连松解术

医保

概述

肠粘连一般是指肠管与自身或周围组织、器官不正常粘连。

肠粘连的具体发病机制临床尚未明确,可能是由于肠道、腹膜或内脏的组织损伤、缺血、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不正常粘连、附着,患者可无明显不适症状,也可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出现肠梗阻症状,表现为排气、排便停止等。无症状肠粘连通常无需治疗,有症状肠粘连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肠粘连导致肠缺血则必须选择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症状

大多数肠粘连无临床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以及肠梗阻症状等。

大部分肠粘连患者无明显症状,但有些肠粘连患者早期可能会出现轻微腹痛或腹胀,主要是由于部分肠粘连限制肠管蠕动或牵拉肠管引起的。如果肠粘连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导致食物通过此处肠管速度缓慢,可出现餐后恶心和阵发性腹痛、腹胀等症状。如果粘连的肠道完全梗阻,肠道内容物无法通过肠道,除了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症状,还可出现排便、排气停止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肠管缺血、坏死,严重危害生命健康。

病因

引起肠粘连的原因大致分为先天性因素、损伤性因素、腹腔炎症性病变等。

1、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肠粘连通常是由于发育异常或者是由于胎粪污染导致腹膜炎,引起腹膜与肠道粘连所致。

2、损伤性因素

损伤性因素多见于手术损伤,比如手术过程中肠管暴露时间过长、动作粗糙、创面大、术后渗血、渗液等,都可能会造成肠粘连;如果腹部突然受到外界剧烈撞击,受撞击部位虽然没有破裂穿孔,但也有一定损伤或有血性渗出物流入腹腔,使周围组织水肿粘连。

3、腹腔炎症性病变

若患有结核性胸膜炎、肠结核等腹腔炎症性病变,由于腹腔内炎症导致炎性水肿,渗出物或脓液溢入腹腔引发粘连,从而可引发肠粘连。

就医

经体检发现肠粘连或者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便排气停止等高度疑似肠粘连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大部分肠粘连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通过体检偶然发现,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做进一步检查、诊断。若之前做过肠道手术,或者腹部受到外界冲击,或者本身存在结核性腹膜炎等腹腔炎症性病变,当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便排气停止等症状,需要高度警惕肠粘连的可能性,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等相应科室就诊,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来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治疗

肠粘连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确诊患有肠粘连后,患者应进食一些清淡以及容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饭后剧烈运动,有助于减轻症状。

2、药物治疗

如果是由于腹腔感染引起的肠粘连,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能够有效控制感染。

3、手术治疗

但肠粘连属于物理性粘连,目前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方式来解除粘连,常用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传统开腹肠粘连松解术等。

日常

肠粘连日常注意事项一般包括合理饮食、按摩腹部、自我监测等。

1、合理饮食

一旦确诊为肠粘连,患者平时应注意清淡饮食,减少进食糯米制品、牛肉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并且要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以免增加肠道负担,加重肠梗阻的风险。如果是刚做完松解手术的患者,术后待病情稳定后,给予少量流食,之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正常饮食。

2、按摩腹部

肠粘连患者可以遵医嘱每天晚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摩腹部,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减轻肠道负担。

3、自我监测

日常应注意对病情进行监测,若出现腹痛不止持续加重、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预防

肠粘连的预防措施一般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技术性措施、预防性用药等。

1、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普通人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平时应注意合理饮食,尽量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暴饮暴食,并注意腹部保暖,预防肠道疾病,还要预防腹部受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肠粘连。

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对于本身患有肠道炎症疾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疾病,对预防肠粘连也有一定的帮助。

3、技术性措施

对于需要做腹腔手术患者,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减少肠道、腹膜等组织损伤,仔细止血,预防感染,并且要避免手术器械或其他用品遗留腹腔内,关腹前应彻底冲洗腹腔。

4、预防性用药

术后可遵医嘱使用奥曲肽、血浆酶等药物进行治疗,减少纤维蛋白沉积,从而预防术后肠粘连。

诊断

肠粘连诊断方法一般包括血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腹腔镜探查等。

1、血常规检查

通过血常规检查了解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评估是否存在感染性病变。如果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通常提示存在感染。

2、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核磁共振检查等,这类检查可辅助诊断肠粘连,能够显示病变肠管扩张。

3、腹腔镜探查

上述检查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想要明确诊断,还需要进行腹腔镜探查术,通过腹腔镜进行腹部探查,可明确肠粘连发生的具体位置以及严重程度,并且可以同时在腹腔镜下完成肠粘连的松解。

相关阅读

精选好物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