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可能是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学异常、神经系统异常、肠道感染等因素引起,一般根据粪便Bristol分型可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
虽然该病的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但多数患者的症状在1年内可以消失,仅有部分患者可长时间反复发病。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可能是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学异常、神经系统异常、肠道感染等因素引起,一般根据粪便Bristol分型可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
虽然该病的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但多数患者的症状在1年内可以消失,仅有部分患者可长时间反复发病。
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等。
1.腹痛
大多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自觉下腹部疼痛,但具体的疼痛部位并不固定,发作和持续的时间也缺乏规律,但在患者排气或排便后可逐渐缓解。
2.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泻可能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常在晨起或餐后出现,排便量相对较少,大多呈现为掺杂黏液的糊状便,通常不会掺杂血液。
3.便秘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通常会交替出现腹泻和便秘症状,排便后常有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在按压腹部时可产生疼痛。
病因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包括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学异常、肠道感染等。
1.内脏高敏感性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胃肠道敏感性较高,对结直肠扩张的疼痛阈值也低于常人,故较易反复发作并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
2.胃肠动力学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道蠕动异常增强、减弱均可影响进食、肠腔扩张,从而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3.肠道感染
患者食用各类生冷不洁食物均可引起肠道感染,从而引起肠易激综合征。
就医
肠易激综合征的就医过程包括观察症状、询问病史、完善检查等。
1.观察症状
患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排便困难、胃肠胀气等疑似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后可以至消化内科就诊。
2.询问病史
医师通常会询问既往是否患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近期是否进行手术、家族成员是否患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近期是否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服用特殊药物。
3.完善检查
患者就医后通常需进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等项目,医师根据检查结果可以诊断疾病。
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平时需保持饮食均衡、作息规律,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同时需避免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
2.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遵医嘱选用解痉剂、止泻剂、导泻剂、动力感觉调节剂、抗抑郁药、益生菌制剂等药物缓解不适症状、降低复发概率。
3.其他治疗
其他治疗以排除性饮食疗法为主,可以帮助患者筛查可诱发疾病的特定食物,后续可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食谱,避免反复诱发疾病。
日常
肠易激综合征的日常护理方法包括家庭护理、生活管理、病情监测等。
1.家庭护理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期且易反复发作,故家属应监督患者遵医嘱用药,同时需注意安抚患者,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防止疾病反复发作。
2.生活管理
患者平时需注意饮食均衡,定时定量用餐,避免进食油腻、生冷食物或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条件允许时应适当增加运动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3.病情监测
患者平时需注意观察粪便性状和排便频率变化,如果自觉腹部疼痛加重,则应及时就医复查。
预防
肠易激综合征没有明确的预防措施,但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方式、调整心情可以降低发病概率。
1.调整饮食
平时需避免食用各类辛辣刺激、油腻荤腥、生冷灼热食物,同时需避免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可以适当饮用酸奶以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2.改善生活方式
平时需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同时也不宜吸烟、酗酒或滥用药物,防止损害肠道诱发疾病。
3.调整心情
平时需保持心情愉悦,尽量消除负面情绪,同时可以培养阅读、健身等业余爱好以保持身心健康。
诊断
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等结果可以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1.临床表现
医师通常会参考罗马Ⅳ标准进行诊断,如果患者存在反复发作的腹痛且近3个月内平均每周发作至少1次,同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改变、便秘等症状可以确诊肠易激综合征。
2.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结肠镜检查、腹部CT检查、腹部B超检查等,主要用于筛查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排除器质性病变则说明患肠易激综合征的概率较大,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大便常规和血生化、血沉、肝功能检查等,可以用于确认患者是否存在生化异常。
4.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以粪便细菌培养为主,主要是检查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病菌,可以用于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