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是指由微生物感染、缺血、放射线或机体免疫失调等各种因素引起的肠道炎症性反应。
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与微生物感染、肠道缺血、放射线、机体免疫失调或遗传等因素有关。该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发热、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苍白、肢体发冷等休克症状,从而危及生命。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肠炎可有多种类型,比如根据起病急缓程度,可分为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小肠炎、结肠炎和直肠炎等。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肠炎是指由微生物感染、缺血、放射线或机体免疫失调等各种因素引起的肠道炎症性反应。
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与微生物感染、肠道缺血、放射线、机体免疫失调或遗传等因素有关。该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发热、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苍白、肢体发冷等休克症状,从而危及生命。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肠炎可有多种类型,比如根据起病急缓程度,可分为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小肠炎、结肠炎和直肠炎等。
症状
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呕吐、血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休克等症状。
肠炎一般以消化道反应为主,患者可出现腹痛症状,疼痛部位不确切,可呈钝痛、隐痛或绞痛,可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同时还可伴随腹泻,粪便多呈糊状或水样,轻者每天可排便3-4次,重者可达数十次。其次,患者还可出现血便症状,血量可多可少,可呈鲜红色,也可呈暗红色,当合并感染时,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因脱水严重或出血较多,可能会出现低血压、面色苍白、心律增快、肢体发冷等相关休克症状。
病因
肠炎主要与微生物感染、机体免疫失调、放射线刺激、肠道缺血或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
1、微生物感染
肠道被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后,会引起各种感染性肠炎。
2、机体免疫失调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失衡,可导致屏障功能损伤,从而引起炎症,比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3、放射线刺激
一些经过放射治疗的患者,在放射线损伤下也容易发生肠炎。
4、肠道缺血
血栓、斑块等因素造成肠系膜血管阻塞时,可导致肠道黏膜的损伤,从而引发肠道炎症。
5、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因肠道菌群失调,也可出现肠炎。
就医
当出现腹痛、腹泻、发热、血便等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肠炎是一种因微生物感染、肠道缺血、放射线、机体免疫失调等因素引起的肠道炎症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发热等症状,部分患者因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脱水和消化道出血症状,甚至有休克、昏迷的风险,从而危及生命。所以,为了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当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发热、血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消化内科或肠道门诊就诊,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既往病史,并结合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从而给予相应处理。
治疗
肠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在肠炎发作时,应暂停进食,同时保证水分摄入充足,以免引起脱水,必要时可能需要静脉输液治疗,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细菌性肠炎患者可使用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等抗生素治疗,并配合使用蒙脱石散、洛哌丁胺或双歧杆菌等药物,缓解腹泻症状。
3、手术治疗
当患者合并肠出血、肠穿孔或肠梗阻等并发症时,经内科治疗无效或不佳的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行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部位。
日常
肠炎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调整饮食,并遵医嘱用药、复查等。
1、注意休息
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应注意休息,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劳累,以免不适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2、调整饮食
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应减少进食,多饮水,以免引起脱水,当病情好转以后,可由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最后到普通饮食,同时避免进食辛辣、生冷、油腻性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3、遵医嘱用药、复查
部分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所以这类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并定期前往医院复查,当出现不适症状加重时,需要及时就医。
预防
一般可以通过加强饮食管理、调整生活习惯或接种疫苗等方法来预防肠炎的发生。
1、加强饮食管理
平时要加强饮食卫生和管理,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食物、不吃隔夜菜、不和他人共用餐具、不去卫生不合格的餐厅就餐等,并定期对餐具、菜板进行加热消毒。
2、调整生活习惯
保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健康心态,适当运动,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3、接种疫苗
轮状病毒疫苗、麻疹疫苗可以预防因轮状病毒和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建议符合条件的婴幼儿及时接种,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诊断
肠炎的诊断方法一般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检查等。
1、体格检查
通过观察、叩击患者腹部,可判断有无腹部膨隆、叩击痛、腹肌紧张或反跳痛,从而可以评估患者有无腹膜炎、肠梗阻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
通过分析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可判断感染类型;通过粪便常规和潜血试验,也可判断病因和有无胃肠道出血等情况。
3、影像学检查
通过CT或MRI检查可观察到肠道管壁炎症改变、病变部位及范围、狭窄程度以及有无其他内脏器官病变等情况。
4、内镜检查
在小肠镜、结肠镜等内镜下可直接观察到肠道内部的病变情况,同时还可在病变部位获取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