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

疾病百科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内套入到远端相邻的肠管腔内。

该病好发于2岁以下的幼儿,成年人发病率比较低,可以按照病因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其中继发性肠套叠多与憩室、息肉等因素有关。疾病发作时容易引起腹痛、果酱样大便、腹部肿块等不适症状。

临床上建议出现疑似肠套叠的症状后尽早将患者送往医院就诊,防止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肠坏死等并发症。

名称

肠套叠

就诊科室

小儿外科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小儿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阵发性腹痛 便血 腹部肿块 腹胀 高热

相关疾病

先天性巨结肠 小儿肾积水 小儿疝气

相关检查

B超检查 CT检查 钡剂灌肠

相关手术

剖腹探查术 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

医保

概述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内套入到远端相邻的肠管腔内。

该病好发于2岁以下的幼儿,成年人发病率比较低,可以按照病因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其中继发性肠套叠多与憩室、息肉等因素有关。疾病发作时容易引起腹痛、果酱样大便、腹部肿块等不适症状。

临床上建议出现疑似肠套叠的症状后尽早将患者送往医院就诊,防止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肠坏死等并发症。

症状

肠套叠的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腹痛、便血、腹部肿块等。

1、阵发性腹痛

疾病发作时会导致患者出现阵发性的剧烈绞痛,每次疼痛可能会持续15-20分钟左右,婴幼儿发病时还会存在阵发性哭闹的表现。

2、便血

肠套叠严重时还容易导致小肠缺血坏死,坏死的肠黏膜发生脱落,还会引起便血,婴幼儿的便血又称为果酱样大便。

3、腹部肿块

肠套叠发作时腹部还可触及肿块,如果套入的肠道过多,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情况。

病因

肠套叠可能与肠道蠕动节律异常、病原微生物感染、肠息肉等因素有关。

1、肠道蠕动节律异常

正常情况下大肠和小肠被肠系膜固定在腹腔的后壁上,当肠道的蠕动节律发生异常,可能会使部分肠管套入邻近肠道的管腔,诱发疾病。

2、病原微生物感染

如果平时饮食不当,细菌或者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肠道,也可能增加肠套叠发生的几率。

3、肠息肉

如果肠道内存在息肉,息肉体积较大时可能会挤压肠管,使部分肠管套入邻近肠管腔,最终引起疾病。

就医

肠套叠的就医流程包括:观察体征、选择科室、相关检查等。

1、观察体征

当患者出现阵发性腹痛、便血、腹部肿块、腹胀、恶心呕吐或者高热等症状时,就需要警惕肠套叠。

2、选择科室

孩子发病时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前往小儿外科进行检查,成人患者可以选择普外科就诊。

3、相关检查

医生会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诊断疾病,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

肠套叠需要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病情急性发作时应该禁食,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

2、药物治疗

肠套叠继发细菌感染时需要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干预病情。

3、手术治疗

如果病情非常严重,普通的方法效果不佳,肠道发生坏死,则需要尽早进行剖腹探查术,避免威胁患者的生命。

日常

肠套叠日常护理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规律作息、监测病情等。

1、调整饮食

病情急性发作时需要禁食,病情控制稳定后可以逐渐进食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暴饮暴食。如果患儿处于辅食阶段,添加辅食应该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

2、规律作息

患者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保证机体充分休息,帮助恢复精神和体力。

3、监测病情

家属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如果出现异常的情况,需要立即寻求医生的帮助。

预防

肠套叠没有具体的预防措施,但是合理膳食、加强锻炼、治疗原发病等方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的几率。

1、合理膳食

人们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维持多种营养物质的摄入,不宜进食不洁的食物,避免发生肠道感染。

2、加强锻炼

儿童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成人每天可以坚持进行慢跑、太极等锻炼,有利于增强免疫能力。

3、治疗原发病

如果本身存在炎症、息肉、憩室等疾病,应该尽早接受规范的治疗,避免引起肠套叠。

诊断

诊断肠套叠的常用方法包括B超检查、CT检查、钡剂灌肠等。

1、B超检查

儿童出现疑似肠套叠的症状,首选B超检查,直接观察肠道部位是否存在病变及病变的范围。

2、CT检查

疑似患病的成人可以进行CT检查,观察近端肠管系膜血管和脂肪是否进入远端肠管管腔,从而诊断疾病,并且分析疾病的严重程度。

3、钡剂灌肠

医生会将钡剂灌入患者的肠道,如果钡剂呈现杯口状或者钳状,则表示存在肠套叠。另外,该手段还可以作为治疗肠套叠的一种方法。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