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

疾病百科 | 2025-01-10 09:47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于病毒入侵呼吸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多见于婴幼儿群体。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一般可通过呼吸道飞沫、粪-口途径、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发病后会出现发热、精神萎靡、肌肉酸痛、食欲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高热惊厥,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导致治疗难度增大。

名称

疱疹性咽峡炎

就诊科室

耳鼻喉

发病部位

咽喉

多发人群

婴幼儿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发热 精神萎靡 肌肉酸痛 食欲下降

相关疾病

鼻炎 过敏性鼻炎 耳鸣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病原学检查 血常规 影像学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于病毒入侵呼吸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多见于婴幼儿群体。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一般可通过呼吸道飞沫、粪-口途径、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发病后会出现发热、精神萎靡、肌肉酸痛、食欲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高热惊厥,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导致治疗难度增大。

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会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吞咽困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发热

病毒入侵机体,刺激免疫系统,体内出现大量的致热物质,会刺激体温中枢,导致产热散热不平衡,引起发热。

2.全身酸痛

体温增高会导致机体代谢加快,氧气消耗增多,肌肉在无氧的环境下会生成大量的乳酸,引起肌肉酸痛。

3.吞咽困难

在炎症的刺激下,咽喉部位出现充血、水肿,伴有疼痛,进食时疼痛加重,可引起吞咽困难。

4.淋巴结肿大

炎症刺激周围的淋巴组织,导致淋巴细胞出现反应性增生,引起淋巴结肿大。

病因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通常是通过呼吸道飞沫、粪-口途径、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

1.呼吸道飞沫

病毒主要存在患者的消化道内,若与患者进行无防护面对面交谈,患者喷出的飞沫中带有病毒,健康人群吸入后可引起感染。

2.粪-口途径

患者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随意排放可污染水源、食物,他人食用后可出现感染。

3.间接接触

患者的衣物、餐具等物品上可能携带病毒,若不慎接触,可能感染病毒,导致发病。

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的就医指征有出现发热、出现消化道不适、出现酸痛乏力症状等。

1.出现发热

若体温增高,超出正常范围,且长时间不下降,甚至持续增高,引起高热惊厥,需要就医检查。

2.出现消化道不适

食欲下降,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进食时自觉咽喉疼痛,或出现吞咽困难,需要前往医院就诊。

3.出现酸痛乏力症状

感觉全身无力、肌肉出现酸痛症状,伴有精神萎靡,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可以采取一般治疗、西药治疗、中医治疗等手段促进机体康复。

1.一般治疗

出现发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使用湿毛巾擦拭颈部、额头等部位,并补充水分,避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做好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西药治疗

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进行降温,使用干扰素、利巴韦林等药物控制感染,避免病情加重。

3.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体内湿热过旺,可使用甘草、连翘、板蓝根、夏枯草等中药帮助化湿退热。

日常

疱疹性咽峡炎日常需注意饮食、保持口腔卫生、加强防护隔离、监测病情发展等。

1.注意饮食

日常避免进食辛辣、生冷、过烫的食物,吞咽困难者可选择流质、半流质饮食,便于吞咽。

2.保持口腔卫生

早晚按时刷牙,进食后使用清水漱口,避免食物残渣长时间滞留在口腔内,易继发细菌感染。

3.加强防护隔离

避免前往公共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口鼻分泌物需集中消毒处理,使用的餐具需单独清洗消毒,可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4.监测病情发展

按时测量体温,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判断病情是否好转。

预防

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加强饮食卫生、保持口腔手部卫生、避免接触相关人群等方式进行隔离。

1.加强饮食卫生

避免饮用生水,食物需清洗、烹熟后再进食,尽量避免在外就餐。

2.保持口腔手部卫生

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饭前饭后清洁双手,避免脏手直接拿取食物进食。

3.避免接触相关人群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避免接触相关患者,不可以与其共用个人物品,外出时佩戴口罩,降低感染的风险。

诊断

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体格检查、病原学检查、血常规、影像学检查等帮助诊断。

1.体格检查

测量体温判断是否发热,观察口腔、咽喉部位黏膜,若存在疱疹,伴有食欲下降、腹泻等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

2.病原学检查

采集咽部、粪便标本进行检查,判断其中是否存在病毒,并且可判断感染病毒的类型。

3.血常规

抽取静脉血液进行检查,通过白细胞、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4.影像学检查

进行磁共振成像、X线检查,可了解肺部、神经系统是否存在损伤,明确感染波及范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