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侵袭心脏引起心肌细胞、血管、心内膜等出现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通常是由于柯萨奇B组病毒、疱疹病毒、人类腺病毒等直接感染心肌引起,或由于病毒刺激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损伤心肌组织,导致发病。通常可出现乏力、发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感觉障碍、四肢湿冷、昏厥等现象,易并发心力衰竭、休克等情况。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侵袭心脏引起心肌细胞、血管、心内膜等出现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通常是由于柯萨奇B组病毒、疱疹病毒、人类腺病毒等直接感染心肌引起,或由于病毒刺激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损伤心肌组织,导致发病。通常可出现乏力、发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感觉障碍、四肢湿冷、昏厥等现象,易并发心力衰竭、休克等情况。
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会出现发热、肌肉酸痛、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
1.发热
病毒入侵机体刺激机体引起免疫反应,会释放大量的致热源,刺激体温中枢,引起发热。
2.肌肉酸痛
体温增高,机体代谢加快,氧气消耗增多,肌肉在无氧环境下会产生酸性物质,引起肌肉酸痛,导致全身无力。
3.心慌
心肌损伤,心功能下降,引起心肌缺血,会出现代偿性心率加快,患者可自觉心慌、心悸。
4.呼吸困难
心脏射血功能减弱,机体多处器官供血减少,引起缺血、缺氧,出现气喘、呼吸困难等表现。
病因
病毒性心肌炎通常是病毒直接感染、免疫反应、其他部位感染蔓延等原因引起。
1.病毒直接感染
机体感染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病毒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发病。
2.免疫反应
病毒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心肌抗体,抗体会攻击心肌细胞,导致其结构功能损伤。
3.其他部位感染蔓延
若上呼吸道、肠道等部位存在病毒感染,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出现蔓延,波及心肌组织,导致发病。
就医
病毒性心肌炎的就医指征有出现发热乏力症状、出现胸闷气短、出现消化道不适等。
1.出现发热乏力症状
体温增高,超出正常范围,全身乏力,且肌肉酸痛,需前往医院就诊。
2.出现胸闷气短
感觉胸闷、心悸,伴有气喘症状,稍微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检查。
3.出现消化道不适
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且长时间未缓解,后期出现心脏相关不适,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措施控制病情发展。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限制盐分、水分的摄入,避免引起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
2.药物治疗
使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使用辅酶Q、维生素E、果糖二磷酸钠等药物营养心肌,促进心肌细胞修复,出现心衰者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3.物理治疗
病情严重出现昏厥者,可采取临时性心脏起搏,帮助恢复心脏搏动。
日常
病毒性心肌炎日常应注意饮食、加强保暖、适当锻炼、监测病情发展等。
1.饮食
日常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保证食物卫生,三餐定时,不可暴饮暴食,以防加重胃肠消化负担。
2.加强保暖
注意自身保暖,避免受凉,以防抵抗力下降,加重病情。
3.适当锻炼
进行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增强体质,避免剧烈运动,否则可导致心肌耗氧增多,引起缺血、缺氧。
4.监测病情发展
按时测量体温,观察体温是否降至正常水平,结合自身症状了解病情发展情况。
预防
病毒性心肌炎可通过加强饮食卫生、适当锻炼、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方式进行预防。
1.加强饮食卫生
进食前后清洁双手,食物需彻底清洁,并完全烹熟,避免残留致病菌。
2.适当锻炼
日常可进行跑步、骑单车等运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并可以缓解压力,避免影响抵抗力。
3.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降低上呼吸道感染出现的风险,避免继发病毒性心肌炎。
4.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本身存在肠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者,需积极治疗,避免感染扩散。
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等方式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听诊发现心尖区舒张期出现杂音,伴有颈静脉怒张、肝脏增大等表现,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性较大。
2.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生化检查、病毒血清检查,观察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等数值是否改变,了解心肌有无心肌损伤,检测血清,观察其中是否存在病毒RNA,可做出初步诊断。
3.影像学检查
观察心脏形态,若出现心肌组织水肿、心室增大等情况,可能患病。
4.组织活检
采取心内膜组织进行活检,可对病毒性心肌炎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