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一般指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丁、戊5个分型。其中,甲、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多为慢性感染,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是经血液和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黄疸、肝功能异常等,严重者可出现腹水、食管胃管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症状。
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诊肝病科、感染科或者是消化科进行就诊治疗。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一般指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丁、戊5个分型。其中,甲、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多为慢性感染,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是经血液和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黄疸、肝功能异常等,严重者可出现腹水、食管胃管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症状。
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诊肝病科、感染科或者是消化科进行就诊治疗。
症状
病毒性肝炎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黄疸、蜘蛛痣等症状,主要取决于肝炎的类型,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等。
1、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起病较急,发病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肝区痛等症状。热退后,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症状,主要表现为巩膜、皮肤黄染。
2、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有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体征,重者可出现乏力、纳差、腹胀、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等症状。
3、重型肝炎
重症肝炎主要症状有皮肤发黄、眼睛发黄、腹部增大有水声、乏力、低热等。
4、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主要表现为眼睛黄、皮肤黏膜发黄的症状持续时间长,但自觉症状较轻。
5、肝炎肝硬化
肝炎肝硬化主要症状有乏力、腹胀、手掌片状充血、蜘蛛样痣、双下肢水肿等。
病因
病毒性肝炎是由人体感染肝炎病毒所致,感染途径包括粪-口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
1、粪-口传播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包括甲、乙、丙、丁、戊5个分型。其中甲、戊型肝炎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即食用或接触被甲肝或戊肝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玩具等物品,病毒入口而导致感染。
2、血液传播
乙、丙、丁型肝炎可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就是带有病毒的血液经输血、血液透析、器官移植、注射器、手术、针刺、共用剃须刀等方式进入人体,从而导致病毒感染。
3、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就是与肝炎病毒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概率会升高。
4、母婴传播
分娩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分娩时婴儿因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被传播。另外,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或母婴间密切接触而发生感染。
就医
若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皮肤或巩膜黄染等疑似病毒性肝炎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病毒性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近期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并且出现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比如右上腹疼痛、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皮肤或巩膜黄染等,应及时前往医院肝病科、传染病科或消化科就诊,医生一般会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并根据检查结果给予针对性治疗,预后良好。若不及时治疗,肝功能出现严重损伤,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会转变为肝细胞癌。
治疗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一旦确诊患有病毒性肝炎,建议患者平时多注意休息,尤其是卧床休息,能够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助于病情的恢复。日常饮食中,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并且要避免吸烟、饮酒,避免服用损伤肝脏的药物,尽量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为主,有助于肝脏的修复。
2、药物治疗
根据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干扰素、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索磷布韦等。
3、手术治疗
对于晚期的病毒性肝炎,可能还需要考虑进行人工肝或肝移植手术治疗。
日常
病毒性肝炎日常注意事项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等。
1、合理饮食
病毒性肝炎患者平时应注意合理饮食,尽量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为主,有助于肝脏的修复,但应避免暴饮暴食,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避免饮酒,减轻肝脏的负担以及损伤。
2、适度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比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平时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等,也有助于减轻肝脏的负担。
4、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应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多与亲朋好友或医生沟通交流,减轻心理负担,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预防
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一般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等。
1、控制传染源
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为了预防感染,应控制传染源,即急性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慢性患者和携带者根据病情进行抗病毒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可通过粪-口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为了预防感染,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患者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避免性生活混乱,非必要时不要输血和接触血制品。
3、接种疫苗
目前已经有针对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的疫苗,积极接种可有效预防病毒性肝炎。
诊断
病毒性肝炎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肝功能检查、病原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1、体格检查
如果出现疑似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如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厌油腻等,一般会先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比如检查双手是否有肝掌、身上是否有蜘蛛痣、腹部是否有静脉曲张、肝区是否有压痛或叩击痛等。
2、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酶学检测、血清蛋白检测、血清胆红素检测、凝血酶原时间等,这些是反映肝细胞功能的常用指标。
3、病原血清学检查
通过病原血清学检查可以确诊,比如病原血清学检查显示血清抗-HAV IgM阳性,可确诊为甲型肝炎病毒近期感染;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乙肝血清标志物五项检查确诊,包括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其中乙肝表面抗原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标志;若血清检测抗-HCV、HCV-RNA阳性,可确诊为丙型肝炎;血清检测HDAg或HDV-RNA阳性,或抗-HD、抗-HD IgM阳性,可确诊为丁型肝炎;血清检测抗-HEVIgM、抗-HEVlgG、HEVRNA阳性,可确诊为戊型肝炎。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检查等,其中超声检查是肝脏检查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帮助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也可以观察肝脏表面、肝脏供血、脾脏、胆囊是否存在异常;CT检查对上述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5、病理学检查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明确诊断、评估肝炎活动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