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临床上将白血病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情况分为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其中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包括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类型。发病通常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异常、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发热、皮肤瘀斑、关节疼痛等症状。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白血病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临床上将白血病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情况分为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其中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包括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类型。发病通常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异常、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发热、皮肤瘀斑、关节疼痛等症状。
症状
白血病会出现出血、发热、关节疼痛、脾脏肿大等症状。
1.出血
白血病患者机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导致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功能异常,引起出血,皮肤、黏膜出现瘀斑,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2.发热
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增多,但不具有正常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力下降,可继发感染,引起发热,且白血病属于恶性肿瘤疾病,可加速机体代谢,引起体温增高。
3.关节疼痛
患者体内白细胞异常增殖,骨髓腔内压力增大,会引起疼痛,且白血病细胞可浸润骨膜引起关节破坏,出现疼痛。
4.脾脏肿大
白血病患者体内出现大量的不成熟白细胞,脾脏需要吞噬此类细胞,会出现代偿性增大。
病因
白血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发病通常与遗传、感染、免疫异常、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
1.遗传
存在白血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高于正常人群,且部分遗传性疾病患者出现白血病概率较高。
2.感染
病毒入侵机体并在体内潜伏,被激活后可能诱发白血病。
3.免疫异常
若自身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患病风险较大。
4.电离辐射
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环境,骨髓功能可能受到抑制,且体质出现下降,可诱发白血病。
就医
白血病的就医指征有反复发热、出现严重贫血表现、存在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等。
1.反复发热
会出现反复发热,且无明显诱因,若合并感染,可出现高热。
2.出现严重贫血表现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眩晕等症状,短时间内得不到缓解。
3.存在出血倾向
皮肤、黏膜出现瘀斑,且未出现跌倒、扭伤等情况,鼻腔、牙龈等处出血。
4.淋巴结肿大
颈部、腹股沟、腋下等处的淋巴结出现肿大。
若出现上述情况,患有白血病的可能性较大,需及时携带患儿前往医院诊治。
治疗
白血病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方式限制病情发展。
1.药物治疗
使用柔红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药物消灭白血病细胞,使用达沙替尼、甲磺酸伊马替尼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2.手术治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重建自身造血功能。
3.放射治疗
通过放射线照射消灭体内的白血病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日常
白血病日常应该注意饮食、预防感染、保持心情舒畅、监测病情发展。
1.饮食
增加优质蛋白、维生素A、铁离子等物质的摄入,保持饮食营养均衡,不可暴饮暴食。
2.预防感染
白血病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外出时需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3.保持心情舒畅
正确认知疾病,建立治疗信心,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悲观的情绪下,与家人保持沟通,及时纾解负面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4.监测病情发展
定期复诊,检查血常规、骨髓象等,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
预防
可通过注意自我防护、科学用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定期体检等防御白血病。
1.注意自我防护
日常避免暴露于充满电离辐射、有毒化学物质的环境,不可频繁进行ECT、X线等检查。
2.科学用药
部分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可能会增大白血病出现的风险,需在医生建议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药。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本身患有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疾病,需积极治疗,避免病情恶化,诱发白血病。
4.定期体检
存在白血病家族史者,患病风险较高,需按时进行健康体检,以及时发现身体异常。
诊断
白血病可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骨髓活检等方式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皮肤黏膜出现瘀斑,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等表现,机体淋巴结肿大,患有白血病可能性较大。
2.血常规
发现血小板计数下降,白细胞比例异常,可能患病。
3.血液生化检查
白细胞计数异常,血小板减少,可见幼稚白细胞,可做出初步诊断。
4.骨髓活检
抽取骨髓寻找白血病细胞,可做出诊断,且可明确疾病的分型,为后期治疗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