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过长

疾病百科

包皮过长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通常指男性阴茎头被包皮包裹或包皮无法上翻,从而导致其在自然状态下无法外露或仅有部分外露。

包皮过长一般可分为真性和假性,其中真性包皮过长又可细分为包茎型、狭窄型、全露型,但患者阴茎勃起后通常不会有明显变化,而假性包皮过长患者在阴茎勃起后通常露出阴茎头。

因包皮过长有可能导致包皮嵌顿并引起性功能障碍、阴茎癌等疾病,故患者确诊后应及时治疗。

名称

包皮过长

就诊科室

小儿外科

发病部位

阴茎

多发人群

小儿及先天发育畸形的成年男性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包皮复位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龟头不能完全外露 排尿困难 包皮垢 包皮口红肿 包皮嵌顿

相关疾病

先天性巨结肠 小儿肾积水 小儿疝气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相关手术

传统包皮环切术 改良包皮环切术 器械辅助包皮环切术

概述

包皮过长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通常指男性阴茎头被包皮包裹或包皮无法上翻,从而导致其在自然状态下无法外露或仅有部分外露。

包皮过长一般可分为真性和假性,其中真性包皮过长又可细分为包茎型、狭窄型、全露型,但患者阴茎勃起后通常不会有明显变化,而假性包皮过长患者在阴茎勃起后通常露出阴茎头。

因包皮过长有可能导致包皮嵌顿并引起性功能障碍、阴茎癌等疾病,故患者确诊后应及时治疗。

症状

包皮过长的症状包括排尿困难、包皮垢、包皮口红肿、包皮嵌顿等。

1.排尿困难

部分包皮过长患者的包皮口较为狭窄,排尿明显受阻,不仅尿流缓慢、细小,而且包皮也有可能因尿液在内部潴留而隆起。

2.包皮垢

部分患者由于包皮过长,导致包皮无法上翻清洗,内部可蓄积大量的包皮垢,其中有一部分会随尿液排出,但也有一部分会在冠状沟内存留。

3.包皮口红肿

包皮过长患者在继发感染形成炎症时可出现包皮口红肿疼痛情况。

4.包皮嵌顿

部分包皮过长患者在病情加重时可发生包皮嵌顿,此时包皮上缘会出现明显的狭窄环且水肿较为严重,阴茎头则可呈现为暗紫色。

病因

包皮过长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发育不良、炎症刺激、糖尿病等。

1.先天性发育不良

患者阴茎存在先天性发育不良的情况时,可出现包皮粘连、包皮外口狭窄等情况,从而引起包皮过长。

2.炎症刺激

患者包皮受机械刺激或受病原微生物侵袭后可产生炎症并使包皮外口狭窄,从而引起包皮过长。

3.糖尿病

患者患糖尿病时血糖、尿糖含量较高,有可能会刺激包皮产生炎症或继发感染,从而导致包皮狭窄或粘连引起包皮过长。

就医

包皮过长的就医流程分为观察症状、询问病史、完善检查等。

1.观察症状

一般包皮过长儿童并不会有不适症状,仅可见包皮长度较长,家长可以带患儿至儿科就诊。成年包皮过长患者可出现包皮无法上翻、阴茎头无法外露、包皮口红肿、排尿困难等症状,可以至泌尿外科或整形外科就诊。

2.询问病史

医师针对包皮过长患儿通常会询问儿童年龄大小及是否发生过包皮炎症,针对成年包皮过长患者会询问年龄大小及是否发生包皮炎症、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有性交经历、是否影响正常性交。

3.完善检查

包皮过长检查以体格检查为主,医师可直接诊断疾病。

治疗

包皮过长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手术治疗、包皮复位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平时需注意个人卫生,定时清洗生殖器,防止包皮垢蓄积,同时需更换宽松透气的内裤。

2.手术治疗

包皮过长手术包括传统包皮环切术、改良包皮环切术、器械辅助包皮环切术等,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选择。

3.包皮复位

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气囊导管扩张法等,分别适用于包皮急性嵌顿及形成包茎的患者。

日常

包皮过长的日常护理方法包括调整饮食、定时清洗、病情监测等。

1.调整饮食

包皮过长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多饮水、多食用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荤腥食物及各类补品,同时需避免憋尿或反复勃起。

2.定时清洗

患者平时需保持生殖器清洁干燥,出现包皮垢或有尿液残留时可以使用温水冲洗,术后则需注意对创口进行消毒处理。

3.病情监测

包皮过长有可能引起包皮龟头炎、性功能障碍等疾病,患者需注意观察有无相关症状。

预防

预防包皮过长的方法包括及时检查、注意个人卫生、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1.及时检查

儿童时期出现包皮长度过长、包皮上翻异常、局部组织粘连等情况时需及时检查。

2.注意个人卫生

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定时清洗生殖器,防止蓄积包皮垢。

3.积极治疗原发病

患糖尿病的患者应遵医嘱注射胰岛素或服用磺酰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双胍类药物等控制血糖,防止诱发包皮过长。

诊断

一般医师根据体格检查结果即可诊断包皮过长,但继发感染的患者可能还需进行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包皮分泌物培养。

1.体格检查

患者在自然状态下包皮覆盖于全部阴茎头和尿道口,但包皮可以上翻并暴露阴茎头即为包皮过长。

2.血常规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淋巴细胞指标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3.尿常规

检查患者尿液样本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结石微粒或测量尿糖含量可以排除尿路感染、糖尿病、尿路结石等疾病。

4.包皮分泌物培养

培养患者包皮分泌物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从而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